7月4日,為積極承接上海機器人企業制造基地外遷,進一步融入長三角,推進區域深度合作。蕪湖在滬舉辦了產業投資環境說明會暨國家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和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該活動在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業內人士在詳細了解當地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的同時,對存在競爭關系的兩個機器人園區,在當前產業發展的形勢下,是基于怎樣的考慮選擇合作共融紛紛表示好奇。
主動“走出去” 變封閉式發展為協同發展
上海,是國家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走出去戰略邁出的第一步。蕪湖市戰略新興產業辦公室主任、機器人產業推進組組長張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了雙方此次合作的背景。
他表示,國家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和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合作是符合雙方今后發展的根本利益,同時也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雙方應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強強聯合,共同推進中國機器人產業從過去封閉式發展轉變為協同發展。
根據集聚區對上海很多企業走訪調研結果顯示,上海生活成本較高,月薪達到一萬五至兩萬,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技術工人,都難以在上海實現“安居樂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未來上海高端制造企業,在人力成本和制造成本逐年攀升的種種壓力下,如果不考慮將制造基地外遷,在市場中可能會失去競爭力。蕪湖居中靠東,交通便利,地緣相近;擁有完備的產業配套、健全的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以及較為成熟的技術、研發及人才等資源的支撐平臺,是上海機器人企業制造基地外遷的首選地。
與此同時,隨著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四個中心”建設的不斷深入,上海的國際化地位進一步提升。包括蕪湖當地企業和已經有一些落戶在蕪湖的企業,也希望將技術研發、市場推廣平臺落在上海,提升公司的國際化視野、加強國際化交流。
去年五月,蕪湖已被正式納入長三角城市群,未來與長三角地區的對接勢必更加緊密和深入。張東表示,此次與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就研發、制造基地等方面開展合作,是國家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主動走出去”,對外合作的開始,未來集聚區將與浙江、江蘇機器人產業園在細分領域的市場應用、人才引進與培養、技術交流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
張東強調,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內主要的機器人產業園在未來的發展中,最優的關系是競合的關系,在競爭中相互激勵提升,在合作中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
產業政策更為科學 產業目標高水準實現
隨著近年來機器人產業的如火如荼,以及國家戰略層面的推動,全國各地涌現了一大批機器人產業園。而蕪湖作為唯一的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已經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從最初的“招商引資”轉變為“選商選資”。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如今園區的產業政策更科學、更精準。張秘書長說:“蕪湖實行的是體系化政策,而非單一的。為精準扶持機器人落戶企業發展,蕪湖在2017年修改并完善產業相關支持政策,出臺1+5+6系列組合政策文件,在資金、技術研發、人才、市場推廣、投融資、產業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更貼近企業實際需求、更精準的支持,全方位推動產業發展”。
與國內一些機器人產業園動輒過千億的產業目標相比,國家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則不盲目跟從,堅持從集聚區長遠發展角度設定發展目標。
張秘書介紹說,目前蕪湖機器人集聚區目標設置為300-500億,從資金額度和總的體量來講,蕪湖不是最大的,產業目標也不是最高的。但是我們有一些定性的目標,比如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形成一批在國內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構建產業研發平臺和相關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目標的提出后,下一步蕪湖要高標準實現,而不是拼湊式的實現。
廣受認可 榮獲多個獎項
近年來,國家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成績業界有目共睹,受到多方的高度認可,并在業界榮獲多個獎項。今年3月,在業內譽為機器人行業的“諾貝爾”的恰佩克獎頒獎典禮上,蕪湖集聚區獲最佳機器人產業園獎。在昨日舉辦的中國機器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國家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再次獲金手指最具影響力機器人產業園獎。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蕪湖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已集聚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企業79家。2016年實現產值84.7億元,增長32.7%,率先在全國實現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機器人本體全面接近國際一流水平、機器人系統集成日趨成熟的全產業鏈發展態勢,全產業協同發展態勢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