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多年,我國互聯網由起步走向成熟,與會專家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轉向物聯網時代的關口,新技術、新應用仍將逐漸深入,融入生活。與此同時,互聯網與傳統業態的融合趨勢已經形成,智能制造將成未來重點方向。
人工智能與行業結合,將改善人們生活體驗
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大中華地區首席技術官、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暢想了人工智能的前景。他認為,人工智能與行業的結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將極大改善人們的體驗。比如,人工智能監控環境污染源,能夠預知生活中的環境風險;基于臨床數據的機器學習,可以建立腫瘤診斷系統、利用視頻自動解讀與圖像識別技術對腫瘤進行自動化質量檢測,有助于提升診斷的精確度。
“人工智能已經應用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運作上。比如,在經營環節,企業的營銷、采購,通過大數據的智能應用,可以變得更加精準,采購更加智慧、便宜。而智能化管理,讓企業的財務管理更加自動化、智能化,人力資源對員工的服務也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用友網絡董事長王文京說。
而北京供銷大數據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帥宇的看法更為徹底。他認為,未來制造車間或許不再需要勞動力了,人們出門也不用隨身帶手機。“手機”在窗戶上、在鏡子上,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屏幕。人工智能會將先進的顯示技術、識別技術等結合在一起,讓智能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還帶來了全新的翻譯體驗。基于短語的統計機器翻譯是離散、局部的翻譯,但神經網絡翻譯則反其道而行,智能鏈接全網,可實現連續、全局的決策。
人工智能迅猛發展,智慧互聯時代正加速來臨。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執行官余承東認為,智慧互聯時代,“端+云+芯片”的協同智能化體驗十分重要。華為目前正在研究人工智能處理器,并將適時發布。
智能制造成發展方向,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家貴陽的企業,把幾百萬貨車司機和50萬貨車車主在平臺上關聯起來。過去貨物從貴陽運到北京,來時有貨,回程空車。現在通過智能配貨,可以雙程滿負荷,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這是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在會上提到的一個互聯網影響傳統產業的例子。
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關系是本次大會討論的焦點。專家普遍認為,互聯網正在加快向實體經濟的滲透,各行各業也更加主動地擁抱互聯網。當前,互聯網發展進入了創新加速、智能轉型的新階段。隨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催生了新業態和新增長點。
比如,近年來,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擴大了教育資源的邊界,給人們提供了更加便利、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說,互聯網極大地降低學習者獲取知識的成本,同時讓知識的傳播手段豐富起來。未來,教育也將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垂直產業。還有紅火的共享單車,過去一年多來,以之為代表的平臺企業快速發展,給不景氣的自行車行業帶來了新活力,還幫助人們形成綠色出行的好習慣。
面對互聯網帶來的變革和機遇,會上,來自傳統產業的代表也描述了他們擁抱智能時代的探索。
中信集團市場部副總經理朱皋鳴介紹,2016年8月中信集團發布了“互聯網+”轉型的戰略,提出建立中信的產業互聯網,轉型做平臺企業,計劃在未來幾年實現做連接、聚用戶、生數據三大任務。海爾集團則開始了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布局。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海爾用戶可以全流程參與產品交互、設計、采購、制造等環節。該平臺通過用戶賦能,把用戶的反饋精準地帶給制造方,讓制造方更理解用戶行為,最終滿足用戶最佳體驗。
在這個基礎上,智能制造將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