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2015年,國務院正式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制造產業升級、轉型現代制造體系指明了方向。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接受專訪時,闡明了《中國制造2025》的方向和中國家電業智能制造升級的現狀及未來。他表示,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中國部分骨干家電企業正積極開展智能制造的探索和實踐,其中,海爾已經逐步探出一條以互聯工廠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模式。
滿足用戶需求是智能制造轉型的唯一評判標準
“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是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高延敏說,2015和2016年,家用電器行業已有5家企業的項目被評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海爾的互聯工廠模式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據了解,海爾對互聯工廠的布局,并非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深刻理解。海爾深知,如果將目光僅聚焦于“機器換人”,那么只能夠解決高效率生產的問題,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用戶。通過多年以來對智能制造的探索,海爾得出了一個結論——對用戶需求的把握是評判智能制造轉型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在實際運行中,互聯工廠借助前期交互平臺實現了與終端用戶需求的無縫對接,并通過開放平臺整合全球資源,迅速響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海爾將傳統的企業主導的生產轉變為由用戶需求驅動下的創造,用戶只需通過一部移動設備,就能夠參與到從產品設計研發到物流配送的全過程,讓用戶從“消費者”變成生產和消費合一的“產消者”。
此后,在互聯工廠的基礎上,海爾又推出了中國首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據了解,COSMOPlat是對海爾互聯工廠模式的軟化、云化,它搭建了一個集成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務平臺,主要解決了當前存在于智能制造轉型過程中的“標準不統一、方向不清晰、手段和模式混亂無序”的問題。
截至目前,海爾COSMOPlat已經聚集了上億的用戶資源,同時還聚合了300萬+的生態資源,形成了用戶與資源、用戶與企業、企業與資源的三元價值交互矩陣。在大量的生態資源的支撐之下,海爾已將COSMOPlat應用于沈陽冰箱、鄭州空調、膠州空調等八個互聯工廠樣板,實現了準確抓取用戶需求下的大規模定制升級。
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提供轉型樣本
當前,制造業智能化是全球工業化的大勢所趨,也是重塑國家間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高延敏表示,在世界金融危機后,西方工業大國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以期保持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優勢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海爾COSMOPlat的唯一性在于它抓住了與用戶零距離交互而實“按需定制”的本質。COSMOPlat在互聯工廠模式的核心基礎上,搭建了服務于有志智能制造轉型企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據悉,COSMOPlat所構建的開放共享工業生態可以讓更多的制造企業“移植”這種用戶參與的大規模定制模式,并快速向智能制造轉型。
現在,海爾的智能制造探索已經帶來了明顯成效: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開發周期縮短20%,上市周期縮短15%,年產值增加10%,年利潤增加39%。此外,海爾先后被工信部列為中國制造2025綜合示范項目、以COSMOPlat為中心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入選工信部首批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對海爾多年以來智能制造探索和實踐成果的肯定。
COSMOPlat是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顛覆,它實際反映的是企業對用戶需求與產品生產的重新建構。從其本質來看,這是對國家提倡的《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的自主實踐。面對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潮流,海爾通過工業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物聯網技術融合,建立智能工廠以及相互并聯的平臺,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它不僅實現了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下的規模化生產,同時也通過社會化服務,為企業的智能制造轉型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目前,COSMOPlat的模式輸出已經在電子、船舶、紡織等七大行業均實現推廣落地。通過模式的復制,企業將縮小與其他先進國家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完成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身,幫助中國制造確立全球工業互聯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