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工智能只是停留在算法的層次,那還是遠遠不夠的。人工智能時代的安防有三個支柱:智能硬件、算法、大數據。
近日,大家都沉迷于iPhoneX和FaceID中走不出來,好像人臉識別解鎖是件了不起的大事,難道你們忘了我們的支付寶是怎么刷臉支付的?你們忘了北京首都機場不用帶身份證刷臉就可以過安檢了么?我們自己的國家有很多很優秀的技術和企業,不僅將虹膜識別,3D掃描等技術應用在個體層面,還對國家的安防有著重大的貢獻。
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在不同行業的機遇,比較有前景的有四個,分別是:安防、汽車、醫療和機器人。這些領域都是萬億級的市場,尤其是汽車和醫療。這些領域非常重要,但不是每個領域發展成熟的時間都一樣,而安防會是最先成熟的領域。
汽車從現在來看很有可能是下一個成熟的領域,再過兩三年量會上來。至于醫療,只能排在第三。醫療的難點在于,這不僅是大數據的問題,還涉及到小數據問題。對于小數據問題,它在數據的規模上限制是比較大的。機器學習最重要的是要跟最優秀、最有經驗的醫生來學習,不像自動駕駛或者安防,只要找一個會用電腦的人,都可以標注數據。它是一個需要優秀的專業人士參與數據標注、數據采集的過程,是小數據問題。
機器人也會是一個很大的領域,但它卻充滿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首先它目前還不是一個已經存在的行業,現在市面上還基本沒有成熟商用的機器人,還在摸索階段。我們都向往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能夠被機器人幫助,但要實現它,到達消費者期待的那一階段,還是很困難的,也需要很長時間。
對于安防,不同的國家投入是不同的,但中國顯然對之投入很大,美國同樣。這也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落地的人工智能領域。
在當前階段,行業對人工智能技術切入安防領域最大的期待就是:可以把這個行業從以視頻為核心,轉變為以情報為核心。現在安防監控領域之所以還有機會,是因為人工智能使得一個新的潮流、新的轉型在這個領域發生了。當人工智能進入安防,10年之后,所有的攝像頭都會變成智能攝像頭。
其次,在安防領域里有一個常見的誤區:那就是迷信算法,認為算法可以解決一切。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最近很多人在說人臉識別,那種看到一張臉、算出來一個特征,跟黑名單比對一下看誰比較像,這是很淺很淺的挖掘。你知道壞人是誰,把他給找出來,只能解決這種問題。但是現在的需求是:我不知道壞人是誰,你給我找出來,這絕對要靠很深度的挖掘。
如果人工智能只是停留在算法的層次,那還是遠遠不夠的。而安防是全世界最大的物聯網。你出門走出小區被門口的攝像頭拍了下來,它識別出你的穿著,你的表情和面部特征,這個數據量已經遠超過了網上的發帖。而每隔20米,可能就會被新的攝像頭拍下,識別一遍。安防物聯網產生的數據量,已經遠遠大于過去的互聯網。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時代的安防有三個支柱:智能硬件、算法、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