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下屬弗勞恩霍夫制造工程與自動化研究所(IPA研究所)與上海交通大學和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上海臨港合作建設弗勞恩霍夫智能制造項目中心。該項目中心將圍繞智能制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有望成為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首個官方合作的項目中心和其第10個海外項目中心。
弗勞恩霍夫協會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源泉之一。其IPA所正是“工業4.0”研究領域的領頭羊,在信息物理系統、下一代工業總線、先進感知技術在制造過程中的應用等方面實力雄厚。而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頂尖高校之一,其機械工程專業在智能制造領域也走在全國高校前列。
據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皓介紹,該項目中心將從信息物理系統、生產線規劃、互動式裝配、人機共融等方面入手,以面向未來制造模式的智能生產線作為示范載體,研究、發展和演示在產品設計、加工、裝配、制造過程管理等制造全流程中的智能元素。
該項目中心還將著力解決智能制造和“工業4.0”建設過程中的共性基礎技術問題和應用難題,解決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通過承擔政府、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委托的各種公共研究和應用轉化項目,為包括中國企業(包括航空航天等戰略性企業)、中德合資企業、在華德資企業以及眾多新興中小企業提供關鍵技術研發和咨詢服務。
合作的第三方上海臨港則是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和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上的重要承載區,早在2015年,上海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就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共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該院也成為上海首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之一。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副主任黃甌表示:“此次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強強聯合,共同建設智能制造項目中心,將有利于上海整合全球優勢資源,加快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移孵化,有力支撐臨港國際智能制造中心建設乃至上海智能制造發展。”
德國是最早提出“工業4.0”的國家,在智能制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上海臨港管委會經濟貿易辦公室副主任李甲透露:“臨港自2015年啟動國際智能制造中心建設,此后積極與德國方面對接,充分表達了我們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布局和想法,陸陸續續接觸了有一年多時間,最后促成了此次合作。”
李甲還表示,除了在技術發展和產業服務方面,弗勞恩霍夫-上海交通大學智能制造項目中心還將承擔智能制造人才培養與培訓功能,德方科研人員也將在臨港常駐,為智能制造系統的政策制定、技術研發直至工程應用的整個建設發展過程,提供全方位、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