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需求增長、技術生產率提高和企業在新的價值鏈中發展,未來十年,全球制造業將得到重塑。對于黑龍江省這樣的老工業基地來說,這恰是實現振興發展,甚至彎道超車、變道超車的好機遇。
新近出爐的《黑龍江省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完成了我省“十三五”期間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頂層設計。《規劃》提出,到2020年,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左右。實現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進一步提高、集群優勢進一步突顯、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態勢進一步穩固、兩化融合進一步穩固的龍江制造業新藍圖。
邊謀劃邊落實,制造業“十三五”規劃并未來遲
2017年9月21日,《黑龍江省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正式出臺。在“十三五”已經起步一年多的時刻,制造業的“十三五”規劃出臺,是否算是姍姍來遲?
對此,省工信委規劃與投資處處長官英敏回答說:“當初制定規劃的時候有一個大原則——堅持‘三個銜接、三個統一’。堅持與‘十三五’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相銜接,堅持與‘中國制造2025’規劃體系相銜接,堅持與各行業的專項規劃內容相銜接。‘三個統一’是與全省的總體發展戰略相統一,與全國制造業發展進程相統一,與全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總體規劃相統一。”
“三個銜接、三個統一”,確定了《黑龍江省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的高標準基調。官英敏介紹說,省工信委圍繞《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重點,再結合國家“十三五”期間10個行業規劃、10個專題規劃及國家產業政策等為依據編制。
從2015年5月,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劃、政策、措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制造2025》1+X”規劃體系、“哈長城市群規劃”、“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制造業創新中心等五大工程實施指南”,從國家戰略到宏觀經濟發展方向,從區域發展政策到行業發展措施,一條條不斷“加料”充實到《規劃》中,最終形成了這份上下左右都相互依靠、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規劃》。
從工業到制造業,一詞之變折射發展思路轉變
這份《規劃》是我省第一份制造業的發展規劃。
“以前出臺的是《工業發展規劃》。”省工信委規劃與投資處副處長吳華說,“十二五”前規劃是工業全口徑的發展規劃,立足于壯大規模。“十三五”規劃主題更加鮮明,就是要全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從“工業”到“制造業”,這一詞之差,折射出我省工業發展的思路轉變。
眾所周知,工業主要分為制造業和采掘業兩大類。我省是資源大省,石油、煤炭曾占據我省經濟較大比重。如今,這兩項采掘業發生了較大變化,我省也正在由過去依賴資源性產業,向調整工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制造業對我省工業或者說對我省經濟的增長貢獻有了明顯的變化和提升。到“十二五”末期,制造業與采掘業的比例已經由“十一五”末期的45:50調整到53:38。能源工業“一柱擎天”的格局正在逐步改變,從2012年占GDP比重為20.1%,2016年大致降到不足10%。戰功赫赫的“油城”大慶正在向千億級的汽車整裝制造基地和吸引中外游客的百湖之城轉型。黑龍江四大煤城也紛紛圍繞“煤頭電尾”“煤頭化尾”探路,其中七臺河的寶泰隆30萬噸穩定輕烴項目,已完成投資16.98億元。
制造業是工業的柱石。官英敏說:“工業振興主要靠制造業,所以‘十三五’規劃,就是要研究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構建以先進裝備制造業、資源精深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大中小微企業協調并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壯大的現代化新體系。”
做優勢挖潛能,高端制造寄托龍江希望
“企業真正的轉型,真正戰略調整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到高端的利潤區中。”這是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樣適用于一個地區的工業轉型。
向以智能制造為首的新興產業發力,向我省具有優勢的資源深加工要效益。《規劃》對接《中國制造2025》發展重點,梳理出電力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汽車、農機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10個我省具有優勢的產業;又深挖我省資源優勢,梳理出高品質乳制品、高品質肉類產品、高品質精深加工企業食品、石化及煤化工產品、石墨及鉬產品等5個總需求有增長空間的優勢傳統產業;再結合未來發展趨勢,梳理出動力鋰離子電池、軌道交通列控產品、傳感器、衛星激光通信、嵌入式軟件、新一代顯示屏、生物質開發利用等7個有技術溢出和成果儲備的戰略新興產業。
究竟還有哪些新興產業大有前途其實很難確定,因此規劃將其定義為“X”。這個不確定的“X”,是一種敞開發展的態度,一旦發現不斷發展、不斷涌現的新興產業就會納入其中。官英敏說,“17+5+X”中,很多發展重點在全國都處于領先。比如說,機器人、燃氣輪機、電力裝備、航空航天裝備、乳制品等都處于國家第一方陣。僅乳制品就占全國市場份額25%。
按照這一發展路徑,截至2020年,我省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將達3%左右。
——結構進一步優化。到2020年,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穩步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制造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高端裝備、食品制造等優勢產業占比穩步提升。
——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到2020年,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食品制造、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形成“品牌效應”,形成一批重點企業和優勢產品,引領全省制造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邁進。
——集群優勢進一步突顯。到2020年,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集群不斷擴大,高端裝備制造和綠色食品制造形成1000億級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模不斷壯大。
——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爭取建成1家至2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形成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行業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制造業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爭取達到300家。
——綠色發展態勢進一步穩固。到2020年,綠色制造能力穩步提升,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
——兩化融合進一步提升擴面。到2020年,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不斷擴大,制造業企業互聯網普及率、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水平不斷提升。
有措施可操作,《規劃》成龍江企業掘金路線圖
除了《規劃》中常見的目標、發展重點外,《黑龍江省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還為我省制造業發展提出了七項重點任務。這也是相較以往,《規劃》更有針對性、更加專業的一面——《規劃》強調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明確了制造業創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產能合作工程、軍民融合工程、質量品牌提升工程、優化產業布局等七項重點任務,加快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強省建設。
吳華說,這七項任務中的每一項任務都是針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進行設計的。《規劃》提出,要扎實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例如,實施制造業創新工程中,提出利用我省的科研院所和行業骨干企業共同創建推進國家級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在實施智能制造工程中提出,要以高端設備基礎較好的企業為試點示范,實施“100+1000”工程,打造100個數字化(智能)車間,建設1000條自動化生產線等內容。
“這是一個有具體做法的《規劃》,讓行業主管部門做起來有抓手。”吳華說,在2017年10月,我省的數字化(智能)車間認證工作就已經開始,共有22戶企業通過,它們是我省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典范,要通過這種獎勵,鼓勵更多的企業加入其中。
方向、任務、思路、重點、措施都已經具備,頂層設計的謀篇告一段落。接下來《規劃》要依托這些方向謀劃具體項目抓推進、促落實。官英敏說,省工信委要把《規劃》中所提出的發展重點和任務,在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成果轉化、政策層面兌現等方面落到實處,要創造條件,營造氛圍,更好地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最終要落實到企業,所以《規劃》不僅需要管理部門了解,更需要企業了解,因為這對企業投資、轉型有實質性的作用。”吳華說,實際上,一些領域產能已經飽和,再上項目就是浪費。《規劃》是企業投資、轉型的助手,這里面提出的是我省既有優勢又有市場需求空間的領域和方向,企業在這些領域上項目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