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共同關注的技術創新焦點之一,就是自從20世紀末以來,人工智能發展熱潮推動信息技術革命深化,使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演進到自動化和智能化階段,對不同行業、不同群體乃至不同經濟體的就業產生重大影響。
繼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人工智能”成為關注焦點后,2017年3月,加快人工智能發展首次被寫入全國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人工智能”再被談及,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要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家家人工智能的時代,什么樣的技術運用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智能”?業內普遍認為,一般的系統只能根據設計者確定好的程序去運轉,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模型。而人工智能是一類像人類一樣思考、學習和決策的系統。利用基于大數據的深入學習,機器能合理感知、規劃、推理和自我優化,進行理性決策。
機器不僅能識人,也能待客、答疑。用支付寶、逛京東,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客服,回答客戶提問,或是接收語音指令。測試數據顯示,支付寶客服平臺小螞答完成5輪問答所需時間大概為1秒鐘,比人工客服的效率高30至60倍,每天可以處理200萬—300萬的用戶咨詢。2017年,小螞答客戶滿意率比人工客服還高出了3個百分點。
對個人而言,除了生活領域的改變,影響還將發生在職業領域——未來,一些重復性的工作,如在線客服、速記翻譯、駕駛員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這些影響,還只是冰山一角。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認為,人工智能正在促進人類社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將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10倍,規模大300倍,影響幾乎大3000倍”。
從更廣闊的時代眼光看,中國正處于發展AI的良好機遇期。從人才角度看,已經現出明顯成長性。烏鎮智庫的數據顯示,在人工智能專利數上,最近5年,中國專利數平均每年增速為43%;美國增速為21.7%。其中,2016年中國新增的人工智能專利數突破9000,超過美國的兩倍。
隨著技術快速更新迭代,人工智能將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驅動力,也將創造更多創業、就業機會。有很多企業希望能夠將人工智能移植到企業應用,很多風投的錢也樂意流向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但這些企業都希望將深度學習能力直接應用于解決現實問題,而非希望改進深度學習工具,因為深度學習工具本身往往復雜難懂,只有少數數據科學家能夠掌握。
2018年,人工智能將繼續主要以自然語言處理的聊天機器人形式出現。并且語音識別將延續迅速發展的趨勢,并且極有可能逐漸成為所有系統中的可選用戶界面。
未來,人工智能可以讓許多人從重復且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客觀上可以促進服務業向高端轉型。定制化服務將是未來發展趨勢,它需要白領有更高的素質,更豐富的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