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中國(廣東)智能制造高峰會在廣州塔二層千人慶典大廳隆重舉行。會上《中國制造2025》主執筆人、中國工程院制造業辦公室主任,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屈賢明教授作題為《中國智能制造發展方略》專題演講。(以下內容根據錄音整理)
2010 年,國家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7大領域——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 材料,這7大領域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國務院又明確高端裝備制造業為重點方向,提出了重點發展衛星及其應用,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 備,軌道交通裝備。
2011年-2014年連續四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了《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的實施。該專項四年來已安排項目123項,合同總金額近200億元,中央預算資金補助近40億元。
由此智能制造在我們國家發展起來。
智能制造歷經四年的實施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1、帶動了越來越迫切的需求和發展熱情;
2、智能制造所需關鍵零部件產業已具雛形;
3、智能制造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
4、數字化車間/工廠已在一些點上取得突破,涌現出一些樣板;
5、已培育出一些從事系統集成和應用的人才;
6、形成《專項》實施的有效機制。主要是用戶和制造商(集成商)聯合申報和協同創新的機制。通過招標優先選用具有知識產權國產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的政策。通過中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的投入機制。
當然,《專項》的實施也存在一些問題:缺乏頂層設計,支持的方向和重點缺乏統籌安排和連續性,項目比較分散。項目智能化水平不高。中間檢查不夠,驗收不規范,總結提煉不夠,只抓招投標,沒有狠抓檢查和總結分析。
這四年可以說是我國智能制造的培育期。
智能制造——應制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發展戰略
無論是德國“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日本提出的發展戰略,都是在突出本國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力爭占領世界制造業的制高點。
由于各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優勢和基礎不同,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一、在2020年前重點抓好六件事:
1、夯實3大基礎。一是制定智能制造標準,特別是互聯互通的標準;二是網絡基礎實施建設和網絡安全系統建設;三是智能制造軟件開發和產業化。
2、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實現產業化。
3、實現關鍵制造裝備和生產線的數字化智能化。
4、建立主要行業的數字化“母工廠”。如紡織行業應分為:紡紗、印染、編織、服裝等主要工藝,分別建立“母工廠”。“母工廠”的功能是:系統集成的載體,技術創新和持續改進的平臺,具有可復制性和推廣型,人才培訓的基地。
5、在“母工廠”建設取得成功的行業,在面上推廣應用。
6、在若干數字化網絡化水平高的企業,探索增強智能功能,向智能化車間/工廠邁進。
二、全力解決智能制造關鍵零部件和裝備落后的瓶頸,用自主化的中國設備裝備中國的數字化工廠,不能外國的機器上崗,中國工人下崗。
1、開展用國產設備和軟件裝備數字化車間/工廠試點示范;
2、突破傳感器、控制系統、檢測儀表、機器人、伺服電機、智能化的物流設備等關鍵零部件。
三、加快推動智能制造人才培訓,企業對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明顯、緊迫,僅僅通過學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已經難以滿足企業緊迫的用人需求。
1、 鼓勵支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開展智能制造人才培訓。支持有條件的試點示范企業建成開放共享、生產教學融合的智能制造實訓基地。結合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 行動,全國范圍內每年遴選10家實訓基地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人才培訓基地,每年從智能制造工程中劃撥5%資金給予支持。
2、 鼓勵國產裝備制造商與院校開展共建智能制造實驗室建設。引導國內國產裝備廠商開展校企合作,有效化解教育培訓渠道裝備國產化不足的現象,推動院校應用國產 化裝備,對采購國產化裝備達到一定比例的院校給予貼息獎勵。培養一批能從事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提供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商。發展智能制造必須要有一支龐大的 人才隊伍。本科工業院校和高等職業學院要建設現代化的實訓基地。
總之,中國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作為重點方向和突破,為此制定了智能制造的工程,這個工程的實施方案1月27號已經通過,現在即將正式發布,前4年推行的 是智能制造專項,互聯互通的標準還有新的模式的推廣。去年安排了43個標準,54個數字化工廠的建設,今年繼續執行,今年是20個標準,50個智能制造數 字化工廠。同時從去年工信部還推行了智能制造應用示范試點項目,推行了46家企業,今年要推行60家企業,這個申報已經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