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正全力以赴發展制氫業,德國經濟事務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eyer)在接受采訪時說,“德國必須在氫技術競爭中戰勝亞洲。”
在2019年經過將近一年的謀劃后,文萊與日本達成了氫能輸送協議——基于有機液體儲氫技術從文萊將氫氣輸送到日本。該工廠是日本新能源與產業技術開發組織(NEDO)的首個全球氫供應鏈示范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將于2020年1月至12月進行。
德國經濟和能源部長PeterAltmaier表示:“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希望德國成為氫技術的全球第一。為此,必須擊敗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和日本,才能在技術上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HEP表現出的氫釋放速率比單組分無機HEP所能達到的氫釋放速率高一個數量級。這為下一代儲能技術奠定了基礎。
奧鋼聯與歐盟資助的H2FUTURE研究項目,在奧地利林茨工業區正式舉行了開工儀式,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無二氧化碳的工業氫試制工廠。
根據一份德國經濟與能源部正在起草的氫能發展戰略,德國正在考慮在海上風電競標中,指定部分海上風電場專門用于生產綠色氫氣。
Lhyfe是2017年建立的純綠色氫氣制造商,2020年初,該公司推出了其獨特的綠色氫氣生產解決方案,并宣布從公共和私營企業籌集800萬歐元資金,在今年上半年建立其首個工業基地。
日前,比利時一個海上風電制氫項目的規劃浮出水面,根據其進度時間表,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個投運的商業化海上風電制氫項目。
德國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主導制定的國家氫戰略草案已經送交德國多個部委征求意見,力爭到2030年德國至少20%的氫將由可再生能源生產,即所謂的綠色氫。
Engie旗下的兩家公司,Tractebel Engineering和Tractebel Overdick宣布,將在德國建設一座400MW的海上風電制氫站。這將是全球首個海上風電制氫站。
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研究團隊發現,利用生物酶,可以更加簡單有效地合成氫氣。
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分子可以從整個可見光譜中收集能量,比目前的太陽能電池多吸收多達50%的太陽能,還可以將該能量催化為氫。氫被許多國家視為一種清潔燃燒的燃料,可以在低排放的未來為我們的車輛提供動力。
氫能源發展正當其時,要科學合理地選擇制氫工藝路徑,必須從源頭以環保、經濟、安全、高效的要求實現氫能的供給。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燃料電池中實時的按需制氫,這是一種安靜而清潔的能源。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可再生和可持續能源》雜志上。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領導的一個科學家研究小組展示了一種更便宜、更可持續的方法以制造氫氣,為氫動力汽車提供動力。
氫氣與傳統的化石燃料不同,它不能經過長時間的聚集而天然地存在,必須通過一定方法才能將它制備出來。制備氫氣的方法很多,傳統的制氫方法主要有電解水制氫、化石燃料重整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氣等,新的制氫方法主要有生物質制氫、光催化制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