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物質產生的可再生氣體和液體可以提供解決方案,通過允許存儲從可變的可再生資源產生的能量,并利用電力部門,天然氣部門和終端用能之間的協同作用。生物燃料將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航空或海上等難以脫碳的運輸方式中,以及在某些工業流程中,包括通過將生物燃料與可再生氫生產聯系起來的混合項目。
有各種類型的生物能源現在可供使用,并且可以整合到現有基礎設施中;生物基燃料和中間體是可存儲的,適用于不同部門(運輸,熱力,電力),并且可以靈活地將生物質/生物能重新定向到難以電氣化的部門,如工業中的長途運輸或高溫熱; 與碳捕獲和儲存結合使用時,它可以從大氣中去除凈碳。
日前,浙江大學和杭鍋集團在杭州牽手,共建“浙江大學-杭鍋集團先進能源聯合研發中心”,以打造世界一流的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輻射基地于一體的“產學研”共同體。在成立儀式上,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表示,浙江大學和杭鍋集團在能源創新領域目標一致。依托浙江大學在先進能源技術的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優勢,充分發揮杭鍋集團在節能環保設備和能源利用整體解決方案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和市場優勢,雙方決定共建“先進能源聯合研發中心”,以打造世界一流的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輻射基地于一體的“產學研”共同體。
根據《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建〔2020〕5號)和《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清單審核有關工作的通知》(財辦建〔2020〕6號)規定,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積極配合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和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為符合中央財政補助條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提供補貼清單申報服務。
每年秋收過后,上億噸秸稈滯留在全國各地的田間地頭。為了不影響來年耕種,農民的慣常做法是將其“一燒了之”,這一粗放的處理方式在污染環境的同時,還可能引發火災,焚燒秸稈近年來因此成了國家明令禁止的違法行為。與此同時,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秸稈也找到了“變廢為寶”的新出路——發電。
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9日上午在京開幕,主要議題是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應邀出席開幕會并作報告。
豐收后,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如何清潔高效地“消化”?近年來,在國家財政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志能祥贏節能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在黑龍江省有關縣市投資實施了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為農作物秸稈的消納找到了出路。
“十三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顯著成就。2019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是2015年的1.7倍。在消納利用上,提前一年實現利用率95%的目標。但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規劃實施難度加大、補貼資金缺口增加、局部地區限電問題依然存在。
10月30日14時28分,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楊柳青熱電廠燃煤耦合污泥發電技改項目成功完成污泥試燒調試,標志著采用華能集團自主知識產權的首臺套城市廢棄物前置干燥炭化技術項目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
“我們正處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時代,伴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新興產業變革的深度演變,世界各國推動化石能源體系向低碳能源體系轉變的大勢方興未艾,新能源發展展現出工業文明進步的時代風范,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全球能源革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戰略方向和一致的優先行動。”10月31日—11月1日,在山西大同舉行的以“新能源產業技術發展”為主題的專家創新大講堂上,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志武作出如上表述。
10月30日,國家電網公司公布2020年第六批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清單。此次納入2020年第六批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清單的項目共計616個,核準/備案容量3085.63兆瓦,其中:集中式風電項目數量9個,核準/備案容量644.5兆瓦;集中式和分布式太陽能發電項目數量分別為51個、548個,核準/備案容量分別為1374.38兆瓦、957.62兆瓦;集中式生物質發電項目數量分別為8個,核準/備案容量分別為109.13兆瓦。
今年前三季度,國家能源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做好能源發展改革工作,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總體來看,能源生產消費逐步回升,煤電油氣供需銜接平穩有序,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穩定恢復提供了有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是能源低碳發展的主力軍。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狀況如何?將迎來怎樣的發展空間?記者進行了采訪。
11日,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國網新能源云平臺公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第一批清單,我省有82個項目納入補貼目錄。
據了解,為促進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今年我國對符合中央財政補貼條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開展補貼,由國家電網組織清單申報,申報對象范圍為2017年7月底前并網的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等非自然人分布式發電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行的實施方案》,提出堅持“以收定補、新老劃段、有序建設、平穩發展”,進一步完善生物質發電建設運行管理,合理安排今年中央新增生物質發電補貼資金,促進生物質發電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相對成熟,在農作物秸稈資源量大的地區,成為消化利用秸稈的有效技術。在引進國外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我國已基本具備制造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能力,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些垃圾填埋氣發電示范項目。我國生物質發電原料多種多樣,原料特性差別明顯,以農業廢棄物為主,還包括林業剩余物和潛在的灌木林。因此,發展生物質發電技術應根據各地的條件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案,鼓勵生物質發電技術的多樣化發展。在規模上,應根據原料供應的可能性,以中小規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