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473萬千瓦,新增裝機較多的省份是廣東、山東、江蘇、安徽和浙江,分別為95.4萬千瓦、66.5萬千瓦、35萬千瓦、28.9萬千瓦和22.9萬千瓦。
安全和環境生態保護問題日趨嚴峻,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林木枝椏和林業廢棄物年可獲得量約9億噸,農作物秸稈年產生量約為10億噸,以下是生物質能源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名詞,叫做”五年計劃“,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國家按照中國國情專門制定的發展計劃。如今已經是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了,而2020年,正是“十三五”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年。
3月5日,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二公司承建的泰國PTG1×24兆瓦電站項目沖轉一次成功。
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在這份被稱為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中,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推進農村秸稈利用作為重點任務被提及。
一種全新的糧食烘干系統近日在吉林省儲備糧長春市長良儲備糧有限公司投入使用。這項技術以生物質燃料代替煤炭作為熱源,不僅降低了成本,還使日烘干能力提高了20%。
2019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將生物天然氣納入國家能源體系。自此,生物天然氣行業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一個生物質電廠的大部分收入,基本上都被收購原料所吞噬。再加上人工成本和運維成本,投資生物質發電成為了一個賠本的買賣。由于生物質發電涉及環保和三農問題,因此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大氣環境,政府更應該增加對生物質發電的扶持。
當今我國污染日益嚴重,如何利用清潔能源解決供電還大家一片藍天是一大難題。生物質作為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其中碳和硫的含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能源用作發電,既減少了大氣污染,又節約成本,是傳統發電最為理想的代替品,本文從什么是生物質、生物質發電發展現狀、生物質發電存在的問題以及生物質發電發展前景等方面介紹了生物質發電,以供借鑒。
生物天然氣具有能源、生態和環保以及振興鄉村經濟三大功能,是其他所有只具備能源功能的可再生能源無法比擬的。而且其不但不會增加碳排放,甚至還能抵消部分碳排放。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了到2030年生物天然氣年產量達到200億立方米的目標,旨在促使生物天然氣成為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這一行業也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寒冬臘月,遼寧鐵嶺的多個村莊已被白雪覆蓋,氣溫接近零下20攝氏度。走進鐵嶺新臺子鎮的一處鍋爐房,陣陣熱氣撲面而來——屋內放置著一臺熱水鍋爐,“吃”進廢棄的秸稈,放出清潔熱源。傳送帶上,一捆捆成型秸稈正在由室外堆場有序進入爐膛。
1月18日百色工業區內舉行的大吉源項目點火儀式順利成功,對我國乃至世界生物質熱解氣化技術均具有重要意義,它標志著生物質熱解氣化技術大型單體爐在我國成功誕生了!單體氣化爐的大型化,必將大大推進生物質熱解氣化產業的普及化,把生物質熱解氣化帶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美國一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于氨:銨鹽溶劑的預處理工藝,可以更快速地溶解植物纖維,從而大大降低利用植物生產生物燃料的成本。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綠色化學》雜志上。
據能源世界網1月14日新德里報道,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最近的一份報告,在過去十年中,隨著電力消耗的增加,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中的比例一直穩定在16%左右。根據題為“印度2020年能源政策審查”的報告,幾十年來,可再生能源在印度能源系統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但在發電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跟上了發電量的增長。
但正如老話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自己的事實。在過去的一年里,隨著國際權威機構和大學科學家們的發聲,我們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個爭論:可再生的木質生物質能源是解決氣候變化的關鍵部分,支持生物質能源的事實越來越多。
近年來,我國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相對成熟,在農作物秸稈資源量大的地區,成為消化利用秸稈的有效技術。在引進國外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我國已基本具備制造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能力,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些垃圾填埋氣發電示范項目。我國生物質發電原料多種多樣,原料特性差別明顯,以農業廢棄物為主,還包括林業剩余物和潛在的灌木林。因此,發展生物質發電技術應根據各地的條件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案,鼓勵生物質發電技術的多樣化發展。在規模上,應根據原料供應的可能性,以中小規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