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國內三大油氣央企分別發布2020年財報。中國石化營收最高,為2.11萬億元,同比下降28.8%;中國石油緊隨其后,營收1.93萬億元,同比下降23.2%;中國海洋石油營收最少,為1554億元,同比下降33.4%,降幅在“三桶油”中最大。
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各參與承建冬奧項目的中央企業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資委黨委和北京冬奧組委各項工作要求,按照“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圍繞如期辦賽目標,高質量高標準參與冬奧會籌辦建設及服務保障工作,為辦好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中國石化28日發布2020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石化凈利潤在全球主要的一體化石油石化企業中處于領先位置。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1萬億元;股東應占利潤331億元。
當前,我國碳排放仍然處在“總量高、增量高”的歷史階段。《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約98億噸,約占全社會碳排放比重的87%。可以說,能源行業想要實現減碳愿景,任重而道遠。記者注意到,近期各大能源企業編制的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紛紛“出爐”,為綠色發展、減碳進程按下“快進鍵”。
3月22日電 3月22日,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卡塔爾石油公司簽署了200萬噸/年液化天然氣(LNG)長期購銷協議。從2022年起,卡塔爾石油公司將向中國石化每年供應200萬噸LNG,為期10年。
近日,從相關渠道獲悉,蔚來即將與中石化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首座第二代蔚來換電站有望在4月15日在北京中石化加油站正式上線。同時,未來將有望在更多的中石化加油站中建設蔚來換電站。
為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實現,加快推進碳中和綠色技術研發轉化應用,中國科學院與中國石化近日聯合成立碳中和綠色技術聯合研發中心。該中心將充分發揮各方在技術創新、工程設計和產業應用等方面優勢,創新體制機制,共同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開放共享協同攻關新模式。
1月26日,國網湖南電動汽車公司與中石化湖南分公司在長沙簽約,雙方決定按50:50比例合資組建瀟湘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這是國家電網和中石化系統成立的首家合資公司。
據中國石化新聞辦消息,2020年,中國石化年氫氣產量超過350萬噸,約占全國氫氣產量的14%。目前,中國石化正推動氫源由灰氫向藍氫、綠氫轉變,已建成多個油氫合建示范站,形成全氫能產業鏈。
在過去的一年里,國內氫能產業持續升溫,央企加快了氫能布局步伐,在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21年開年之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碳達峰、碳中和”列為2021年度重點任務之一。在國家碳減排政策和氫能產業鏈日漸成形的背景下,今年1月以來,7大央企巨頭紛紛著手加碼對氫能等新能源領域的投入:
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1月29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準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75元和70元。調整后,各省(區、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見附表。相關價格聯動及補貼政策按現行規定執行。
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石化獲悉,截止到2020年底,中國石化“十三五”期間重要的增儲上產陣地——西北油田分公司順北油氣田累計探明原油地質儲量超1.3億噸,保有原油產能100萬噸、天然氣產能3.8億立方米,如期實現百萬噸產能建設目標。
近日,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部署在重慶市豐都縣仁沙鎮的重點預探井泰頁1井,在中淺層侏羅系湖相頁巖層喜獲日產頁巖氣7.5萬立方米、頁巖油9.8立方米,實現湖相頁巖油氣新層系勘探重大突破。
中國石化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安全保障,對標世界領先,通過自主研發生產和聯合國內企業協同研發生產等方式,持續加大重大裝備國產化攻關力度。經過深耕實踐,中國石化從30多年前關鍵設備的一顆螺絲釘都要進口,發展到如今重大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為石油化工行業發展、中國裝備制造行業轉型升級作出重要貢獻。截至“十三五”末,中國石化重大裝備國產化率創新高,基本實現國產化,其中,油氣勘探開發裝備國產化率達92%,千萬噸級煉油裝備國產化率達94%,百萬噸級乙烯裝備國產化率達87%。
2021年1月8日,全國天然氣日供氣量達到13.2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6.6%,其中,國家管網集團調控運營的管道日供氣量達7.7億立方米,雙雙達到歷史極值,成功抵御了近期全國范圍寒潮侵襲。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煤炭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煉制;成品油儲存、運輸、批發和零售;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新能源、地熱等能源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咨詢、施工、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研發、制造與銷售;電力、蒸汽、水務和工業氣體的生產銷售;技術、電子商務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