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根的工廠主要生產汽車用彈簧和穩定器,曾是蒂森克虜伯汽車部門的重要生產基地。然而,近年來該工廠長期面臨產能閑置問題,疊加德國能源價格飆升、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導致競爭力持續下滑,其在聲明中坦言,這些壓力“使來自汽車制造商的訂單顯著減少”。盡管集團曾嘗試通過重組恢復盈利,但最終未能扭轉局面。
目前,蒂森克虜伯仍在尋求出售彈簧與穩定器業務,但尚未找到買家。工廠關閉后,僅30至40個總部崗位會被保留,其余員工將逐步分流。集團表示將與工會協商社會補償方案,并承諾“妥善履行客戶訂單責任”。
哈根工廠的關閉是德國汽車行業困境的縮影。近年來,大眾、奔馳等傳統車企利潤持續下滑,全球市場需求波動、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問題加劇了行業壓力。與此同時,低成本制造地區的競爭進一步擠壓了德國企業的生存空間。
專家指出,汽車行業的未來取決于能否快速適應電動化與數字化趨勢。蒂森克虜伯的決策被視作行業“警鐘”——傳統制造模式已難以為繼,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重塑競爭力。例如,轉向電動汽車零部件生產或開發智能化解決方案,可能成為破局關鍵。
對于受影響的員工而言,未來兩年將是過渡期。工會IG Metall的代表表示,將全力爭取公平的補償方案,并協助員工轉崗或再就業。然而,行業整體轉型意味著類似的結構性調整或將持續,傳統制造業崗位減少的趨勢難以逆轉。
蒂森克虜伯的案例表明,德國汽車業正經歷“刮骨療傷”式的變革。如何在削減成本與投資未來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全球競爭中守住技術高地,將是整個行業需要回答的問題。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場轉型或許最終會帶來更環保、更高效的出行方式,但過程中的陣痛,仍需各方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