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并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發展綠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隨后各省也相繼發布了關于本省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文件。據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河北、吉林、黑龍江、湖北、浙江、海南、陜西、遼寧、江西、貴州、四川、廣西、山東、安徽、寧夏等19省發布該文件。這些文件的下發,為2021年新能源行業“十四五”發展提供了風向標。
北京市
“十四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要求:更加突出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守“雙控”“三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進一步擴大生態空間容量,持續改善環境質量,讓青山綠水藍天成為大國首都底色。
“十四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生態文明明顯提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廣,垃圾分類成為全市人民自覺行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碳排放穩中有降,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綠色北京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機制,優化能源結構。增強能源、水資源戰略儲備,加快天津南港和唐山LNG儲備設施建設,推動南水北調中線擴能、東線進京工程市內配套項目,建設西郊、密懷順等地下蓄水區,完善城市供水管網系統。
提高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深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壯大綠色節能、清潔環保等產業,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天津市
“十四五”時期天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綠色宜居。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持用“綠色系數”評價發展成果,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的工業體系、建筑體系和交通網絡,建立健全生態型經濟體系。大力培育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加快推動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強化清潔生產,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制造。制定實施力爭碳排放提前達峰行動方案,推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深入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開展節水行動。持續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大力優化能源結構,打造能源創新示范高地。發展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深入實施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
上海市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生態環境質量更為優良。大氣、水、土壤、綠化等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公園數量達到一千個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持續提高,生態空間規模與品質得到新提升,城鄉環境更加宜居宜人,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成為自覺行動。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以更大決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推動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加快桃浦、南大、吳淞、高橋、吳涇、金山濱海等重點區域轉型發展,積極探索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高質量土地利用模式。優先將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強,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優化,推動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加快培育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新增長點,延展綠色經濟產業鏈。在公共領域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推進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建設,倡導低碳綠色出行,加快構建與超大城市相適應的綠色交通體系。
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現代化體制機制。推進綠色法規、政策和標準體系建設,健全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提升生態環境系統監測監控和智慧管理能力,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水平,實現各類環境問題及時發現、妥善處置、有效修復。完善多元化生態環保投入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排污權市場,鼓勵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政策創新,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新格局。堅決貫徹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深化完善全方位的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加強流域污染聯防聯控。
重慶市
“十四五”時期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更加鞏固。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節能環保等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綠色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建筑。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支持萬州及渝東北地區探索三峽綠色發展新模式,走出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新路徑。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建設長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和長江生態環境學院,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持續推進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
河北省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和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支持綠色技術創新,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綠色化改造。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大力發展光伏、風電、氫能等新能源,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行動。發展綠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發展環保產業,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提高環保技術裝備、新型節能產品和節能減排專業化服務水平。
吉林省
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加大重大技術裝備、汽車、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研發投入,強化稅收抵扣、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支持,加大研究與試驗開發(R&D)投入強度,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握技術革命發展趨勢,超前謀劃由前沿技術帶動的新興產業,突破移動信息網絡、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關鍵技術,培育壯大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企業。創新發展氫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整合東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資源,建設吉林“陸上三峽”工程,擴大“吉電南送”,撬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
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和分工。圍繞共建“一帶一路”,主動承接國家基礎設施、物流交通、產業轉移等國際合作項目,深化農林、能源、礦產等開發合作,推進重點流域水能和新能源開發。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環保產業,推廣綠色建筑、綠色建材和高效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加快“氣化吉林”建設,提高天然氣、煤炭、石油、油母頁巖等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水平,探索天然氣摻氫氣技術應用,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強化綠色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黑龍江省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培育新增長點。
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建設綠色低碳的工業體系、建筑體系和流通體系,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和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環保產業成長為支柱型產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煤炭等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建設國家級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培養節約習慣,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落實國家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新能源裝機比重和消費占比大幅提升,合理降低碳排放強度。
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價值轉換。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加強自然資源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爭取國家加大對森林、草原、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良性局面。大力發展碳匯經濟等以生態為本底的新產業新業態,充分挖掘和釋放生態價值,支持國有林區開展森林生態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試點,構建現代林業經濟新體系。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推進大慶油田常規油氣資源抓穩油增氣,頁巖油、頁巖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抓勘探上產,推進頁巖油氣開發利用取得突破,老油田實現二次革命。加快釋放煤炭安全優質產能,提高煤炭省內自給率。優化電力結構,優先發展新能源產業,推進核能供暖示范。建設全國重要的對俄能源合作基地和運輸通道。
湖北省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圍繞“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智能汽車、航空航天、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現代農業等,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推動“臨門一腳”關鍵技術產業化,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努力打造全國電網聯網樞紐、全國天然氣管網樞紐、“兩湖一江”煤炭物流樞紐。建設一批大型支撐電源,有序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優化輸送通道布局,爭取提高三峽電能湖北消納比例,提升城市供電能力。加快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和煤炭輸送儲配體系建設。構建能源生產、輸送、使用和儲能協調互補的智慧能源系統。
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試點示范,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浙江省
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及智能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加快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能源供應體系,構建電油氣“三張網”,打造長三角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完善油品儲備體系,打造國家級油氣儲備基地。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的全產業美麗生態經濟。大力推進經濟生態化,持續壓減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加快綠色技術創新,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發展綠色建筑,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推進服務業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生態經濟化,發展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農業。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綜合改革試點,深化綠色金融改革,推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海南省
展望2035年,海南省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在國際上展示我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靚麗名片。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高水平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海南實現路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鞏固生態安全,防范生態風險,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成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港。
建設清潔能源島。全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雙控行動。大力推進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力推廣循環經濟,發展全生物降解、清潔能源裝備等生態環保產業,推動昌江清潔能源產業園建設。實施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快推進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開展系列綠色創建活動。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規劃建設全省充電樁設施。提倡綠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
陜西省
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和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提質增效,布局建設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氫能、核能、鋁鎂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基地、衛星應用產業集群和優勢明顯的稀有金屬深加工基地。
推動能源化工產業清潔化高端化發展。調整優化煤電布局,積極發展風電、光電、生物質發電,加快陜北風光儲氫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加強輸氣管網、儲氣庫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電力外送規模。高水平建設榆林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和延安綜合能源基地,推進能源技術融合創新和產業化示范,著力構建萬億級能源化工產業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推動關中陜北陜南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陜北以能源革命為引領,推進綜合能源發展,建設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能化裝備制造基地。
遼寧省
加快發展節能環保和清潔能源等產業,做強做大現代航空航天、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加強和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快形成煤、油、氣、核和新能源協調發展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強遼河儲氣庫群等能源儲備基地和通道建設。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培育壯大氫能、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動能源消費結構調整。
江西省
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是:發展質量效益實現新提升。創新引領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達到全國中上游水平。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加快建設國家綠色有機農產品、數字經濟、有色金屬、航空等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中醫藥、文化和旅游等產業重要基地,打造全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地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高地。投資質量持續提高,消費貢獻穩步上升,外貿進出口結構不斷優化,供需結構更趨協調均衡。
堅持“適度超前、以電為主、多能互補”,推進一批支撐性電源點項目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建設第二回特高壓入贛工程,構建“一個核心雙環網+三個區域電網”的供電主網架,統籌推進油氣管網、新能源等項目建設。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縱深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繁榮綠色文化、壯大綠色經濟、創新綠色制度、筑牢綠色屏障,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貴州省
“十三五”時期,建成和新開工一批大中型水庫,基本實現縣縣有中型水庫。發電裝機容量突破7000萬千瓦,提前一年完成國家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60個縣通天然氣。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8.3%,森林覆蓋率達60%,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
“十四五”時期,大力發展基礎能源和清潔高效電力,做優煤炭產業,扎實推進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推進煤層氣、頁巖氣、氫能、地熱能等加快發展,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全面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標準制度體系,推進跨區域污染防治、環境監管和應急處置聯動。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和區域協作,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調解、懲戒機制。探索實施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推動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四川省
統籌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中國“氣大慶”、特高壓交流電網、水風光互補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實施“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動,推進引大濟岷、長征渠等重大工程建設,完善“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生態水網,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加快建設美麗四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加強生態省建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加強白色污染治理,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城鄉空氣質量、江河湖庫水質全面改善。補齊固體危險廢物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置能力短板,重視新污染物治理,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加強環境風險管控。
廣西壯族自治區
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海洋裝備、先進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構建多元能源保障體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深度開發水電,積極穩步發展核電,適度發展清潔煤電。推進全區城鄉用電“一張網”,加快綠色智能電網建設,增強農村、邊遠地區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理順油氣管網體制,健全油氣管網體系,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加快綜合供能服務站建設,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推動北部灣沿海能源綜合儲備基地建設,提升油、煤、氣等應急儲備能力。強化能源監測預警,保障能源運行安全。
實施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能力提升、臨港產業集聚、“兩灣”互聯互通、重大能源建設、產業數字化提升、重大科技研發攻關等重大工程。
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發展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按照2030年國家碳排放達峰目標要求,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實機制,推進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園區、低碳企業等試點建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山東省
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其中,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東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新能源新材料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以核電、氫能、智能電網及儲能等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前沿新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等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以“雁陣形”產業集群為依托,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優化煤炭開發布局和煤電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氫能,拓展外電入魯通道,穩步推動核電、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完善油氣儲輸網絡。加快補齊水利設施短板,建設重點水源、重大引調水工程,構建完善現代水網,加快河道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蓄滯洪區建設,實施小型涉水工程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根治水患、防治干旱能力。實施引黃灌區、水庫灌區、引河(湖)灌區節水工程。
完善高耗能行業差別化政策,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推進清潔能源倍增行動,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發展壯大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廣“無廢城市”建設,實現設區市垃圾分類處置全覆蓋。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降低碳排放強度,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安徽省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推進“三重一創”建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生命健康、綠色食品、數字創意十大新興產業,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大力支持合肥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淮南大數據、新能源電池,滁州智能家電、硅基新材料,六安高端裝備、鐵基材料,馬鞍山綠色智慧制造,蕪湖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宣城汽車零部件,銅陵先進材料,池州半導體材料、高性能鎂基輕合金,安慶化工轉型升級、新能源汽車,黃山半導體材料、綠色空鐵物流等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工程,布局發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進核能等產業。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同各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支持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實施“能源供給保障”工程,支持長三角煤炭儲備基地、長三角現代化煤炭物流體系、兩淮坑口電站、煤層氣開發等項目建設,加強骨干電網、城鄉配電網和兩淮電力輸出通道建設,完善“三縱四橫一環”省級主干天然氣管網,建設智慧能源系統,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寧夏回族自治區
加快構建環境污染系統治理制度,建立完善跨區域、上下游、多污染協同治理機制,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加快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實施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開展煤炭、火電、鋼鐵、焦化、化工、有色、水泥等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
加快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立足生態資源、產業基礎、特色優勢,聚焦特色農業、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等重點產業。
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崛起,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實施新興產業提速工程,深耕細分領域,推動新型材料向高純度高強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發展,清潔能源重點發展配套裝備制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構建能源支撐體系,加快建設能源產供儲銷網絡,合理開發煤炭資源,穩定石油生產銷售供應,推進青石峁、定北氣田開發,實施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工程,實施寧夏至華中特高壓直流輸電及配套新能源項目,推進電網主網架升級加強,實施青銅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寧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