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北京通州區舉行的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能科技-四季沐歌科技集團“雙碳”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出席儀式的通州區政府特聘專家、區長助理林巍在提到該中心建立的意義時,提到了一個概念,那就是在能源結構轉型與綜合能源解決方案領域領域實現“服務商與解決方案標準化”,那么,在“3060”時間節點日益臨近、國家大力倡導、各地積極推進推動零碳城市場景化的今天,這樣的標準化意義又在哪里呢?
強強聯合,找準“3060”目標彎道超車之路
眾所周知,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國還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轉型的攻堅與加速期,與技術、意識相對領先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時間更緊、困難更大,同時,如何兼顧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以我國碳排放最高的三大行業之一建筑業為例,據權威機構顯示,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tCO2,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1.3%,未來如不嚴格控制,建筑碳排放總量還將繼續增加。由此可見,不解決建筑業碳排放的問題,“3060”目標的實現就很難實現。
值得欣慰的是,通過多年的技術衍進與應用推廣,我國在綠色建筑領域的發展走過一個由“淺綠”到“深綠”再到“泛綠”的過程,即現在的綠色建筑已經不只局限于單個建筑的能源規劃、建設與運維,而是要將思路提升至城市規模之上,通過整合能源投資和能源技術,統籌協調城市能源需求與能源供給,為城市能源規劃、城市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能源運行管理提供決策依據。而恰恰在這方面,建研院環能科技與四季沐歌都具備豐富的經驗。
四季沐歌,一直以來堅持“零碳供熱,多能互補;供儲結合,分布應用;需求耦合,效率優先”的原則,從2012年就達成了滿足建筑級綜合能源解決方案的標準,到2018年,更是實現了滿足園區級能源規劃需求,根據不同應用場景,打造了青島新園區能源規劃、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康養項目、仲巴縣城太陽能跨季節儲熱采暖項目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多能互補耦合清潔能源供熱項目。
建研院環能科技,是國內從事建筑節能和建筑環境領域歷史最悠久,專業門類最齊全,服務范圍最廣泛的專業機構。曾取得過實現更高建筑節能目標的可再生能源高效應用關鍵技術研究、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成套技術研究與示范、村鎮建筑太陽能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等重要科研成果,已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課題等各類、各層次科研項目730項。
合力升級,打造城市綜合能源方案范本
作為雙方通力合作、強強聯手的產物,據悉,在正式成立后,“雙碳”技術研究中心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與實踐:零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區域能源等相關咨詢、規劃等技術服務;清潔能源及相關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及相關課題研究;新型清潔能源產品及系統集成、應用運維等特性研究;新型清潔能源用材料、設備、工藝的開發;清潔能源相關的標準和規范的制定和完善;清潔能源相關的檢測與認證;雙方國際能源署IEA SH太陽能能供熱制冷專委會和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太陽能供熱系統技術委員會開展合作課題研究。同時,作為合作內容,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能科技還將組織專業團隊,對四季沐歌集團進行清潔能源涉及的結構、電器、安全等技術培訓。
由此可見,“雙碳”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與應用領域,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單一綠色建筑施工、運維的狹義范疇,而是以明確的零碳目標作為規劃的總體指引,通過整合冷、熱、電等各不同品種能源,在生產、傳輸、存儲和用戶消費側進行耦合集成,推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實現多品質能源的階梯利用和相互補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決城市能源系統與生態環境之間、能源系統與城市升級之間存在的問題,達成滿足城市級多能互補耦合供熱系統需求的全新目標。同時,關注政策導向、市場需求、技術創新等,不斷完善能源系統帶來的增值服務系統運營的商業模式,如等,以能源新技術、新理念,帶動并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圍繞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實現高速、高質量發展。
一旦實現了這樣的目標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項目所在城市就將成為碳中和、碳達峰領域的成功案例與可復制模型,而“雙碳”技術研究中心則將有望成為更多城市在能源結構轉型與綜合能源解決方案領域的標準化方案提供者,最終實現幫助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各個產業找到適合自身的路徑與合作方,助力我國在碳達峰、碳中和之路上早日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