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東臺四期、五期海上風電項目。

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生態復墾區。

國家能源集團高標準建成生產運營協同調度指揮系統,打造獨具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中國式現代化對能源產業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確保能源安全、加快綠色轉型提出了迫切要求。國家能源集團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堅守主責主業,加大科技創新,堅持綠色發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在著力模范履行安全生產和能源保供責任,鞏固強化產業鏈一體化,構建穩產穩供穩價穩市的核心能力,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上,加快綠色轉型發展步伐,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發展目標,走好能源產業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道路。
產業鏈一體化構建能源保供特別能力
能源安全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中央企業是能源保供的“頂梁柱”,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多措并舉全力增產保供,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中國式現代化將使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規模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能源產業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要立足我國“富煤、缺油、少氣”資源稟賦和2022年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56.2%、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現實現狀,全力發揮煤炭兜底保障基礎性作用,先立后破,做好煤炭低碳清潔開發這篇大文章,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切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國家能源集團自成立起,就承擔著落實能源安全戰略的責任使命。2017年11月28日,國家能源集團由以“煤”和以“電”為主的兩家世界500強能源企業重組成立,實現了煤炭與電力兩大產業鏈之間的深度聯營。新成立的這艘“能源航母”產業分布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1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資產2萬億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煤電化運”能源一體化保供全產業鏈,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承擔重要使命。
五年來,國家能源集團胸懷“國之大者”,堅守主責主業,不斷深化拓展煤炭“產運銷儲用”一體化協同,持續鞏固優化“大一體化”能源保供格局,充分發揮了能源供應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
資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國家能源集團著力抓好煤炭戰略資源布局接續和增儲增供,積極釋放優質先進產能,保持產業鏈、供應鏈高效順暢。截至2023年1月底,已形成“神東、寧烏、蒙東、新疆”4個億噸級礦區開發格局,開創了我國現代化規模化高產高效煤礦開發模式。電力總裝機2.89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2億千瓦,風電裝機5400萬千瓦,百萬千瓦機組數量占全國30%。高效運營我國西煤東送第二條運輸大通道,鐵路運輸能力達到5.4億噸。3個專業煤炭港口總吞吐能力2.9億噸。自有船舶載重規模331萬噸。
一體化能源保供貢獻突出。國家能源集團堅持以煤炭保能源安全,以煤電保電力穩定,通過“一體化集中管控、智能化高效協同、可視化高度融合”的一流生產運營協同調度系統,實現煤炭產運銷儲用各環節高效協同,環環相扣、相融共促,持續提升集團全產業鏈運營效率。2018年至2022年,集團煤炭累計產量27.2億噸,發電量5.15萬億千瓦時,為我國保持高能源自給率作出重要貢獻。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底,國際國內能源形勢持續緊張,國家能源集團74座在產煤礦穩產高產,數百家電力熱力企業應發盡發,牢牢守住民生用能底線。2021年秋冬季,東北地區能源供應緊張,國家能源集團迅速優化煤礦采掘接續,優先保障東北區域冬季用煤補庫,全力以赴保障安全生產,保民生、保產量、保供應、保兌現、保出力、保庫存、穩價格、穩市場、穩預期,全年供應東北地區煤炭1.35億噸左右,為保障東北區域冬季能源安全、人民群眾溫暖過冬提供了堅實保障。2022年8月,全國經歷歷史罕見的極端天氣,長江流域出現大范圍高溫伏旱天氣,國家能源集團緊急增加疆煤入川渝等地調配,集團日發電量連續多日突破40億度,月發電量達到1200億度以上,在能源保供大考中交出優異答卷。
2022年全年,國家能源集團自產煤炭月均產量保持在5000萬噸峰值水平,煤炭銷量達到全國的18%,電煤供應量占全國四分之一,煤炭下水量占北方主要煤港總量的34%,以不到全國11%的電力裝機貢獻了全國14%的發電量。
安全保供樹立行業標桿。國家能源集團堅持以人為本、科技興安、本質安全、系統安全,持續完善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以全員安全生產標準化、智慧化建設鞏固提升能源保供本質安全水平。全集團擁有特級安全高效礦井47處,建設了9處國家智能化示范煤礦,智能化建設與技術在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選煤廠實現全覆蓋,632個固定崗位無人值守,近兩年煤炭企業采掘工作面及其生產系統用工減少5000多人,55家煤礦實現安全生產1000天以上,煤礦單產、單進、全員工效分別是全行業平均水平的3.5倍、2倍、5倍,礦山智能安全建設經驗在全國礦山智能化建設和安全發展推進會上交流推廣。
綠色保供形成產業示范。國家能源集團創新探索,在開發能源的過程中,不但沒有破壞生態環境,還恢復再造了綠水青山。創新實踐煤炭全生命周期綠色開發利用新模式,建成省級以上綠色礦山53座、“集團生態林”20多萬畝。神東煤炭開創了“五采五治”“三期三圈”生態治理模式,在建成2億噸煤炭生產基地、累計采煤35億噸的同時,推動了473平方公里礦區生態治理,植被覆蓋率由開發初的3%—11%提高到64%,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與毛烏素沙地過渡地帶建成了一片綠洲。準能集團在建成總產能6900萬噸的兩座世界級露天煤礦的同時,成功將昔日溝壑縱橫、植被覆蓋度不到25%的“雞爪子”山改造為綠色礦區和萬畝良田,礦區復墾綠化總面積3340公頃,植被覆蓋度提高到80%以上,破解了黃土高原半干旱荒漠地區大型煤炭基地開發與保護協同推進的重大技術難題,入選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開展自然受益型礦產資源開采”案例。
綠色發展邁出向美而行新步伐
在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國家能源集團深入貫徹落實“雙碳”目標,舉全集團之力加強綠色轉型發展,因地制宜、因資源制宜,基地式、場站式、分布式開發相結合,多元化、快速化、規模化、效益化、科學化發展可再生能源,建成了涵蓋清潔高效煤電、氣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潮汐能、地熱能、氫能在內的能源產業體系。近兩年年新增新能源裝機連續突破千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比例持續提升。
大基地建設快速起步。國家能源集團充分發揮多產業優勢,響應國家戰略,積極布局開發風光火儲一體化、水風光一體化等千萬千瓦級大基地項目。牽頭開發寧夏騰格里1300萬千瓦、甘肅巴丹吉林1100萬千瓦等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其中,國家“沙戈荒”大型風光基地中備案、開工的光伏治沙發電項目即將投產發電。以青海果洛黃河干流上建設的“西電東送”骨干電源點,黃河上游在建的瑪爾擋水電站為核心工程,建設“水光蓄儲”千萬千瓦級多能互補一體化基地。火電在建項目國電電力上海廟公司采用“四機共建”模式建設4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間接空冷火電機組,同步配套建設蒙西采煤沉陷區3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
風電產業持續領先。作為中國風電行業的先行者、開拓者和引領者,國家能源集團近年來在風光大基地項目開發的同時,陸上、海上、海外項目并重,持續保持風電領先優勢,先后建成中國在非洲投資、建設、運營一體的風電項目,建設在強臺風海域的海上風電項目,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龍源南非德阿風電項目管理團隊被國家有關部門評選為2021年“央企楷模”。今年以來,集團公司加快推進山東渤中、江蘇射陽、浙江象山、海南東方等一批重點海上風電項目,推動風電產業滾動接續發展。
光伏產業跨越發展。集團出臺加快推進光伏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多產業發力,全面鋪開光伏發展布局,堅持戰略突破、協同共進和深耕細作相統一,在積極推進集中式光伏發電大基地建設的同時,積極發展煤礦沉陷區、復墾區光伏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光伏項目,積極開發“農光互補”等復合式光伏項目,加快推動光伏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打造了“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光伏”“火光聯動”“潮光互補”等一批示范項目。2022年底,集團光伏裝機1640萬千瓦,同比增長91% ,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水電項目組團發展。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集團公司推動大渡河、金沙江流域以及青海、西藏、新疆等地水電項目發展,有序推進抽蓄電站開發,打造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精品工程,世界高壩——雙江口水電站大壩日填筑量創新高,《大渡河流域珍稀魚類保護中心建設》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宣傳案例集。2022年,旭龍水電站及湖北松滋等3個抽蓄項目合計720萬千瓦水電獲得核準,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取得新突破。
氫能產業創新開拓。國家能源集團加快構建“綠色氫能供應鏈”和“氫能聯盟服務鏈”體系,深化“東西南北中”全國綠氫供應布局,加快推進風光儲氫等基地項目建設,江蘇如皋成功建成雙模全天候商業運營加氫站,寧夏開發20千瓦級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大功率氫能源動力調車機在新朔鐵路完成加氫并順利上線試運行,露天煤礦燃料電池礦用重卡、綠電綠氫與現代煤化工耦合發展等多元示范應用。牽頭發起成立的中國氫能聯盟高效運營,成員單位超過150家,成功舉辦氫能全領域創業大賽——2022氫能專精特新創業大賽,為氫能產業生態繁榮注入強大動力。
煤電產業拓展新路。對標對表“雙碳”目標,國家能源集團煤電產業也在綠色發展方面發生深刻變化。全集團所有常規煤電機組均實現超低排放,1.2億千瓦煤電機組實現“三改聯動”,機組調節能力和發電效率有效提升,為新能源規模化發展提供有效支撐。燃煤電廠規模15萬噸/年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示范工程(CCUS)在陜西錦界公司建成,大同公司化學鏈礦化CCUS項目每年可將1000噸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碳酸鈣固體,煤電50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與資源化能源化利用示范項目即將在江蘇泰州公司建成投產,規模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創新實踐不斷破解火電廠減碳難題。江蘇常州電廠打開圍墻,向社會提供電、熱、冷、氣、水等“火電+”綜合能源服務,在發揮“動脈”作用的同時,主動參與周邊城市垃圾、污泥等各種固廢處理,發揮“靜脈”作用,做融入城市綠色發展的生態共享型電站。
創新驅動引領世界一流企業建設
國家能源集團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推進黨建引領、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戰略,全面實施RISE品牌戰略和CE·CE責任管理體系,大力推動ESG體系建設,分層分類全面開展對標提升,奮力建設“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引領帶動能源產業中國式現代化,2022年世界500強排名第85位。
突出黨建引領保障作用。國家能源集團堅決貫徹“兩個一以貫之”,不斷深化“第一議題”制度,連續六年開展“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崗位建功行動,鞏固完善大黨建工作格局,著力建設堅強有力的黨組織、堪當重任的大國重器、基業長青的優秀文化,全面提升黨委領導力、支部戰斗力、干部執行力,切實增強企業高質量黨建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保障作用。突出“強戰略、優運營”“強協同、優布局”,科學授權放權,層層壓實能源保供、綠色轉型、科技創新、數智賦能、國際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等重大責任,總部部門精簡近一半,分批推進火電業務整合和同質化公司業務整合。大力實施干部人才工程,鍛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人才隊伍,建強“優秀專家、大國工匠、青年人才”三支隊伍,將管理類單通道晉升拓展為管理、專業、技能三通道并行,形成“自上而下、五層四級”的全員績效考核體系,30多萬人次投入“國家能源杯”綠色發展勞動競賽和智能建設技能大賽,大渡河大崗山水電站值長徐博海地震瞬間逆行堅守,獲評2022年“央企楷模”。
加強科技創新布局攻關。國家能源集團堅持服務國家、引領行業、需求導向,服務“煤電化運”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集團構建了“1+2+3+N”科研體系,建成12家國家平臺、7家協同創新中心,推進創新資源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煤炭安全高效開采、煤炭清潔高效發電、煤制油煤化工、重載鐵路運輸、風力發電和智慧水電等領域取得一大批引領行業發展的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神東現代化礦區建設與生產技術》等4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開發了煤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大煤制油品成套技術,成為掌握兩種煤制油技術的企業。開發驗證了40兆瓦燃煤鍋爐35%比例混氨燃燒技術,萬噸級煤基可降解材料項目建成投產。
加快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國家能源集團協同推進智能生產、智慧運營、智慧管理,深挖集團數據資產潛力和開發潛能,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全產業鏈賦能成效顯著。信息技術與“煤電化運”各產業深度融合,探索形成“1235”產業煤炭智能化建設新模式,攜手華為研發的“礦鴻系統”實現國產操作系統工業化應用;宿遷高效靈活二次再熱示范項目被列為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成果典型案例,國能智深自主研發的iDCS火電智能控制系統在25家電廠成功運行,龍源電力建成新能源生產數字化平臺;智慧化工新版規劃建設指南發布,20個自主研發建設系統整體上線;重載鐵路智能運維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成立,5G智慧港口逐步建設,裝船機全部實現自動化。迭代升級“基石”系統,構建集團工業互聯網平臺,新ERP系統業財數據聯動和應用水平持續提升,煤炭交易網完成新電商平臺功能上線,全周期穿透式采購監管系統全面升級,集團主導、多方參與、開放共享的智慧能源生態圈加快構建,開辟平臺化發展、生態化協作、數字化運營新的戰略空間。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浪潮中,國家能源集團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勇擔時代使命,奮力擔當“能源基石、轉型主力、經濟標兵、創新先鋒、改革中堅、黨建示范”,深入實施“四保一大”發展路徑,以煤炭保能源安全,以煤電保電力穩定,以多元快速保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以一體化數字化保公司綜合實力提升,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勇做能源供應壓艙石、能源革命排頭兵,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在走好能源產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