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我國要有效緩解這一難題。請問工信部,在未來將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是否已經掌握了這方面的情況?謝謝。
我們既需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需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隨著國家有關政策的落實,社會各界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關心,小微企業融資貴的問題去年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融資難的問題仍然還很突出。據我部調查了解的情況來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從金融方面來看,由于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金融風險高、貸前調查和貸后管理成本都相對較高,綜合回報率也比較低,加之受到貸款規模限制和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所以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仍然是持一個比較慎重的態度。第二,從外部配套環境來說,由于小微企業所具有的資產的抵押物和信譽都還不夠,急需擔保體系的建設,但是我們擔保體系建設相對還比較滯后,社會信用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所以,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也比較低。第三,從小微企業自身來看,也存在著抗風險能力比較弱、財務核算不規范、企業主個人信息不透明等方面的問題,還達不到金融監管部門所提出的對企業融資門檻的要求。
針對這些情況,下一步,我們想重點從四個方面著手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一是會同人民銀行開展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的三年專項行動,引導大企業積極如實地確認對小微企業欠款的數額,便利小微企業對應收賬款進行融資。二是配合財政部研究加快擔保體系建設,引導各方面建立擔保公司為小微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并且推進落實擔保公司有關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和免征增值稅政策。三是進一步發揮現有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共同支持處于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四是落實好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的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支持普及教育行動,幫助小微企業增強融資能力和技巧,來提高獲得貸款的能力。謝謝。
近年來,因為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等多重因素,我國一些消費者往往選擇通過“海淘”等方式購買境外的高端商品。我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造一批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請問工信部將采取哪些實的舉措落實這些要求。謝謝。
我們也發現,近幾年隨著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更多中國人到海外購買一些高端的產品;隨著網購的發展,也出現了“海淘”的情況。回過頭來說,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年代,那是一個產品短缺的時代,在那個年代,我們的產品是供不應求的。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民生也有了很大改善,所以現在再用一款產品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過去我們那個年代,特別男士衣服只有兩種選擇,要么中山裝,要么軍干服,顏色要么是灰的,要么是藍的。今天我們這個社會,我聽說年輕的女孩子們如果走在街上,碰到一個穿著和自己一樣的衣服,叫“撞衫”,這樣覺得很不好意思,這就反映了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層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既有滿足基本需求的消費,也有崇尚品牌、崇尚價值,甚至要面子方面的消費需求。針對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我想說一句話,就是國貨當自強。這反映出我們在供給端還是發生了問題,雖然很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但是對中高端的需求還不能滿足。所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和全面提升質量水平的任務,這就為我們國家消費品工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工信部將認真貫徹落實總理提出的這方面要求,從幾個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增加中高端消費品的供給。我們今年要組織行業協會發布升級和創新消費品指南,推出一批個性、綠色、時尚精品。加快國際標準化轉化,全面提高奶粉、尿布、藥品、馬桶蓋、電飯煲等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努力滿足消費者對高端產品的消費需求。
第二,進一步深入實施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進一步提升供給能力。在“增品種”方面,進一步加強輕紡產品工業設計和紡織服裝創意設計;發展智能消費品和營養與健康消費品;新增一批藥品和醫療機械上市。在“提品質”方面,組織一些產品開展國際對標和品質對比活動,特別要建立一批食品質量檢測示范中心,新增一批制劑和原料藥企業通過GMP的認證。在“創品牌”方面,支持一些行業協會開展自主品牌建設,培育一批輕紡品知名品牌,支持行業和地方政府辦好消費品博覽會等重大展示活動,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第三,繼續實施好智能制造工程,推動消費品產品質量穩定提升。根據行業的不同特點,繼續在家電和紡織行業推廣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促進企業加強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模式創新。支持鼓勵企業從過去簡單的數量增長朝質量提升和技術創新型轉變。第四,營造良好環境,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特別是要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還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加強職業教育,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出更多精工巧匠,支持消費品走向市場、走向國際,增加品牌產品的出口,而不是無品牌產品的出口。今年主要是想從以上這四個方面,加大對消費品工業發展的支持。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讓他們能夠分享“中國制造2025”相關政策。請問苗部長,可不可以進一步介紹?謝謝。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新時期五大發展理念,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開放發展的理念。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我們將深入地貫徹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積極地推動開放式的發展,協作式的創新,堅持走開放發展的路子。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外商投資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跟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一樣,都是中國的企業,都應該享受一視同仁的政策,應該對他們公平對待。在“中國制造2025”相關政策制定當中,我在這里再重申,我們沒有對外商投資企業任何歧視性的政策,同樣所有的政策、對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是沒有區別的,在中國實行的相關政策,適用于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所有中國境內的企業。當然,我們也鼓勵外商投資企業,根據剛才我說的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特別是消費結構的變化,向產業鏈高端發展,更多地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我們一起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目標。謝謝。
我的問題是,早在“一五”時期我們國家支持建設了像內蒙古包頭這樣的老工業基地,同時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這些老工業基地也具備了自己的優勢和基礎。下一步,國家會怎么充分地利用好這樣的優勢?您多次提到,要讓制造業更加數字化、網絡化,去年內蒙古成為首批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從全國產業發展和布局上,內蒙古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謝謝。
促進區域產業的協調發展,也是我們貫徹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對東北、西北能源資源型產業特點比較突出的省份,對于重化工業占比比較高的省份,現在他們工業發展、制造業發展出現一些比較大的困難。對這個問題,我們高度重視,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在促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這些省份負重爬坡的時候,我們更要助一把力。
具體來說:第一,研究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每一個省都有,特別支持東北、西北制造業發展比較困難的省份,找到相對的比較優勢,突出重點,支持這些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
具體來說:第一,研究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每一個省都有,特別支持東北、西北制造業發展比較困難的省份,找到相對的比較優勢,突出重點,支持這些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第二,出臺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的目錄,指導外商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同時,我們還印發了《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引導國內的沿海地區產業有序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也引導中西部地區合理承接這方面產業的轉移。第三,支持東北、西北地區率先啟動一批基礎條件好、近期有望突破的“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項目,發展一批規模效益突出的優勢產業基地和專業細分領域、具有競爭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第四,會同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支持對東北、西北等地區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的建設。
至于你提到的包頭,是我們“一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制造業的老基地,我們也注意到,要發揮他們的比較優勢。比如稀土,包鋼這么多年隨著礦山的采掘,現在有大量的尾礦,尾礦當中就蘊含著很多稀土資源,所以我們要支持像包鋼利用尾礦庫發展稀土產業,延伸產業鏈,這是你們特有的比較優勢。再比如,內蒙古地區處于北方地區,自治區也提出建立大數據存儲中心,現在有一批大數據中心紛紛落戶內蒙古,我們還是要繼續支持幫助完善數據中心的建設和利用,同時也為數據流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方面支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也會向這些老工業基地繼續予以傾斜。總而言之,我們要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謝謝。
工信部過去幾年積極推動兩岸產業界合作,在未來“中國制造2025”,兩岸不管是在科技還是工業,有哪些重點領域可以進行密切合作和交流?第二,工信部大力推行半導體發展,在財政和政策上都給了很大的支持。去年,大陸紫光集團在臺灣收購力成和南茂上市公司半導體業,因為某些原因受阻而破局,我想了解這會不會影響之后兩岸在半導體產業的合作和交流,我想了解一下部長您的看法?謝謝。
兩岸之間產業協同發展,在過去的30年當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主要是臺灣的一些企業在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后,進入到大陸來發展。我了解很多的企業,在大陸發展的都很好。兩岸之間產業有競爭性,但是更多的還是互補性。臺灣在一些細分領域中,產業還是有很大的優勢,比如你剛才提到的半導體產業,臺灣有很大的優勢。大陸也在發展信息產業,信息產業發展包括其他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半導體芯片,所以我們還是繼續歡迎、支持臺灣產業到大陸來發展,來分享我們發展的成果。在這方面,我了解到,去年比如像臺積電已經在南京建設了新的項目,目前正在建設過程中,還有其他的企業在福建都有一些新的項目加緊建設,在未來的一兩年之內很可能就會投產,實現產品銷售。在這方面,我們一直是鼓勵的,支持的,在政策上也是一視同仁的,沒有任何的歧視。至于你提到的清華紫光想收購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這完全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一種行為。當然,我們希望開放將來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我們既鼓勵和支持臺資企業繼續到大陸來發展,同時臺灣也應該對大陸企業進入臺灣,持一個更開放的態度。這樣兩岸之間產業攜起手來發展,對兩岸經濟都是有好處的。所以,借這個機會,我們也想表明這么一個態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