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中共十八大的反腐行動又邁新步。上周,中央紀委公布一項決定,要求紀檢監察系統在職干部職工要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種名目的會員卡,做到“零持有、零報告”。此舉目標明確,績效易于衡量,且專門針對反腐主力紀檢干部,很值得肯定和關注。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就任以來,出臺了“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等舉措,多名貪腐官員落馬,官員驕奢之風也有所收斂。但是,應當承認,腐敗猖獗的勢頭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貪贓枉法之輩難免心存僥幸,以為風頭一過即可平安無事,許多民間反腐志士也持觀望態度。可以說,此輪反腐正處于逆水行舟之際,只有毫不松懈,強渡險灘,此輪反腐方可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中央紀委此番反腐舉措劍指“會所腐敗”,因為各種高檔會所的會員往往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其消費帶有特權色彩且富于私密性,為不少官員所熱衷。當年賴昌星的“紅樓”其實就是高檔會所的雛型,也是腐敗罪惡的淵藪。這些年,隨著高檔會所大發展,會所腐敗在北京及各地都已經相當普遍,但因其形式隱蔽,普通民眾并不很熟識。所以,反腐倡廉從公共場所而至私密會所,雖然只是一個開始,卻顯示主政者風格務實而深入。
此次清理從紀檢干部做起,表明紀檢干部的會所腐敗也不在少。中央領導一再強調,“打鐵還要自身硬”,這是至理。反腐官員倘若自己搞腐敗,其反腐只能是“權大一級壓死人”,既無法讓被懲處的腐敗者心服口服,也無法從民間贏得反腐公信力。各地不乏反貪官員因腐敗而落馬,便是觸目驚心的教訓。可以想見,雖僅在紀檢干部范圍之內,此次清理會員卡也不可能順利,“零持有、零報告”未必能夠完滿實現,而且會所腐敗必將花樣翻新地生存下去。
主政者對此當已有預料。因此,可將此次紀檢干部清理會員卡,視為新一層次的反腐行動起點:清理范圍,會從紀檢干部擴至各級黨政官員;清理對象,會從會員卡擴至各種形式的會所腐敗;內部清理公開宣示,預示未來打擊隱蔽腐敗,將更多地依賴輿論透明和公眾監督。
今年初中央提出杜絕奢靡之風的廉政舉措后,一些人牢騷滿腹,甚至公然指責廉政舉措會影響經濟,抑制國內消費需求;此次清理會員卡行動一旦推開,又有人會重拾這一謬說。這其實不堪一駁。且不說依靠腐敗拉動消費,實為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不取,更重要的是懲治少數官員的鋪張奢侈之舉,雖然可能對極少數相關商家乃至極個別產業造成直接影響,但這種沖擊是短期的,而且根本不可能影響龐大的中國經濟整體。就長期而言,治理腐敗有利于相關產業在正常而非畸形的供需基礎上發展,其結果無論對產業本身還是對經濟發展都是積極的。
以經濟理由反對治腐并不新鮮,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腐敗是經濟的潤滑劑說”到眼下的“反腐影響消費說”,花樣翻新而荒謬的邏輯則一以貫之。在經濟出現下滑之時,以經濟理由阻止反腐深入更為常見,其實是給骯臟、自私的腐敗披上一件清潔、偽善的外衣。這種淺陋之論本來難見陽光,現在卻腆然發聲,公然為腐敗張目,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反腐的艱巨。 當然,大力治理公開和隱蔽的奢侈之風,雖具廣泛性和針對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仍需依靠思想教育和道德約束,終究是治標。這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敗風氣蔓延,為治本贏得時間,進行準備,但畢竟不是治本,尚未觸及根本性的制度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已提出目標:“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真正做到不敢、不能、不易腐敗,未來的制度建設任務將極為繁重。
在目前的反腐制度架設中,黨的系統有紀委,政府系統有專門的監察部門以及預防腐敗局,司法領域有專門的檢察院反貪局,這些都屬于反腐機構。表面上看,機構應有盡有,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種反腐制度設計也存在諸多漏洞:一方面,各種反腐機構之間因權責交叉導致管轄分工不明,成為監管死角,使貪腐分子得以逍遙法外;另一方面,這種交疊與空白相交織的監督格局,也給反腐官員帶來權力尋租的空間。
過往多年腐敗現象不斷滋生蔓延,令人生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嘆,足見既有反腐舉措之局限,必須超越常規尋求大智慧。其實,答案并不玄奧,這就是推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整體改革,創造條件實施“陽光法案”,借鑒舉世一切行之有效的反腐制度安排。今年7月,在簽署《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七年之后,中國將首次接受國際審議,這會成為反腐治本的一個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