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人們判斷新一屆中央領導施政方針和工作重點的重要依據,歷屆“三中全會”備受矚目,甚至成為了改革的“代名詞”。
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審議通過了長達2萬字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新任掌舵人習近平則就這一《決定》做了長達12000字的說明——《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由此,外界開始從中捕捉未來中國走勢的蛛絲馬跡。
日前,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義平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就此進行了經濟學上的解讀。
不解決問題就不能前進
“中國目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是此次全會不得不開的背景,因為不解決當前中國社會問題就不能前進。《決定》正是圍繞存在的問題展開,力求解決這些問題。”李義平分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涌現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首當其沖的問題是,在經濟方面中國已經做大卻沒有做強,且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雖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但在中國的實體產業中,卻沒有出現世界知名品牌,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同時,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依賴資源、依賴勞動力、依賴環境,這些資源價格沒有充分地被計算。
生態文明是中國未來發展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不論是“十八大”,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都將生態文明作為了重要議題。而生態文明是后發展國家應當汲取的先發展國家的經驗教訓。
“上個世紀60年代,人們已經開始注意這一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被提出。2000年各國領導人共同提出要善待資源、善待環境,環境對人的危害特別大,而且有很大的外部性。生態文明成為世界各國發展共識。”
李義平看來,中國發展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伴生了內需和外需的嚴重失衡,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的嚴重失衡。比如,在社保、教育、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消極應對,更增加了問題的嚴重性。
官員腐敗嚴重是第四個需要應對的問題。在現有的體制下,政府掌握了大量資源,并且將審批和市場經濟結合在了一起,由此,腐敗問題源源不斷。典型的計劃經濟下,“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嚴格規定權限,嚴格監督權力,嚴格處理腐敗。
我們的體制把最能干的人引導去做官,這樣搞下去,行政機構工作效率反而不高。應當按照監管、服務市場經濟的職能,重新設計組織結構。”李義平看來,政府機構效率低下是目前中國社會存在的第五個重大問題。而《決定》提到,將用現代的管理體系提高整個現代管理的文明程度和能力。
第六是國際形勢異常復雜。“冷戰”以后前蘇聯、東歐的解體,世界政治格局、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美國高調回歸亞洲;日本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世界都認同的秩序。與此同時,韓國與日本、美國的關系,越南和美國、日本的關系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