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國企改革將出新政。在昨日(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2014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投資項目的辦法”。其中,包括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
而且在2014年,要“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實施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在更多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為民間資本提供大顯身手的舞臺”。
政府工作報告還對“增強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做出部署,要求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金融、石油、電信、鐵路等領域均是國資國企改革的 “深水區”,攻堅性的舉措需要全面出臺并有效落實才能取得實質性效果,一系列市場化改革措施或將陸續出臺。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壟斷領域的改革沒有具體時間表,更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理論上的分析很難解決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尤其是當政府部門、國企央企不愿意退出之時,民營企業想要獲得生存空間就顯得非常困難,攻堅改革只能慢慢推進,民營企業短期內不必有過多期待。
在3月3日鳳凰財經舉辦的以“國企改革危與機”為主題的午餐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當天講話中獲悉,“如果沒有法治做基礎,如果沒有非常可靠、可信的財產保護,搞混合所有制最后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陷阱。”
對于民資入國企的比例安排,國務院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曾直言,央企國有股權應適時大幅下降,甚至部分央企可以降低至20%以下。
在張文魁看來,對于占國有企業總數90%以上的中小國有企業,國有資本的比重完全可以退到零。這些中小國企絕大部分在一般加工行業和商貿行業,屬于基礎性行業,完全可以退出。而8000多家大型和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可以搞混合所有制的,根據不同的行業規定比例。
除了壟斷領域改革需要注意的上述問題,特許經營領域的改革亦須注意,此舉并非一定適合民營企業。比如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并非市場化就能提高效率。當前制約改革的主要因素除了來自已有利益相關者的阻撓外,對市場化的認識誤區也是改革無法順利推進的重要原因。
接下來,“先要解決國企央企、有關部門內部問題,而后市場化、引入民資或能取得更好效果。”扈志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