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隨著各地“兩會”的召開,不少地方結合自身特色,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把火”引向最具優勢的產業領域。以混合所有制為核心的國資改革正在從上海、廣東等一線省市政府向縱深推進,如包括安徽、深圳、大連等地均將混合所有制改革列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等文件中的首項內容,并明確改革路線及時間表。目前已知的改革步驟包括:首選優勢產業破冰;圈定試點國企并限時上報改革方案;先行先試內容為設立國資投資運營公司。
推進“混合所有制”,既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也符合貴州省國有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混合所有制的生成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優點將越來越充分。以股份制等形式出現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很可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形態。
2013年底,全國90%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公司制企業戶數的比例接近57%,占中央企業登記企業總戶數的一半以上。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的56%、凈資產的70%、營業收入的62%已在上市公司。石油石化、民航、電信、建筑、建材等行業的中央企業主營業務資產已基本進入上市公司。從這個角度看,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已經處于主要地位。
混合所有制的三大基石
國企改革要在“混合所有制”道路上繼續前進,必須奠定三大基石。
首先,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為不同經濟主體之間平等競爭創造了條件。不同經濟主體若不平等,競爭生產要素就不能按效率原則自由流動、重新組合。因此,創造不同經濟主體間平等競爭的條件,保證競爭結果的公正性,體現出效率優先、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競爭原則,是完善市場環境、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目前,多種所有制不平等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壟斷行業打破壟斷難,政策性限制堅冰難破。我國的行業壟斷主要集中在國有資本控制的行業中,如電力電信、鐵路民航、銀行郵電、城市基礎設施等自然壟斷行業。這些行業里,許多企業從創立、成長到發展壯大,都得到了國家資金和政策的有力支持和保護。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一統天下,且資金實力雄厚,動輒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元,非公資本和非公企業難以插足。壟斷行業擁有巨額的壟斷利潤,要打破壟斷很難。
在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然比較嚴重。其一是產業比重失衡。總體上看,我國混合所有制的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是:第二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產業結構整體優化調整,但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調整滯后;第三產業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等傳統領域,在文化、體育、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則缺乏混合所有制經濟大規模的推進。其二是金融支持不足。對于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占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來講,制約發展的主要矛盾還是資金短缺,缺乏通暢的融資渠道。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中缺少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完備體系,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都不健全,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的體系也不完善。
其次,資本市場是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中小企業投融資、企業并購和上市輔導的重要渠道,是混合所有制生成和發展的重要平臺。混合所有制最重要的特質,就是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產權融合和流動。沒有產權的融合和流動,混合所有制就不可能生成,更不可能發展。
發展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產權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重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有效的監督機制,而且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公司控制權轉移市場和經理人市場,建立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同時,企業通過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并上市交易,依法履行公開信息披露義務,有利于增強企業透明度,使公司經營管理者接受全體股東和媒體的監督;有利于公司和管理人員形成誠信自律意識,建立高效的企業管理制度。
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資本市場發育很不成熟,這嚴重制約了混合所有制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的問題集中表現為:一是市場主體運作規范化程度不高。近幾年,隨著資本市場的制度和機制的變化,市場化約束日益加強。但一些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的情況是治理水平低、運作不規范,侵害社會公眾投資者權益的現象時有所見,已成為影響市場穩定運行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市場主體頻繁出現失信行為的沖突日益加劇。資本市場只有通過真實有效的信息,才能充分發揮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信息披露不規范、不真實、不及時的現象以及各種失信行為,造成了市場信號失真,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降低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多元投資主體之間的投資導向錯誤,影響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三是市場穩定發展與外部環境因素不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法制環境不配套,立法和司法環境不完善,監管力量和監管威懾力還十分薄弱,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受到較大的束縛。
最后,沒有企業產權交易就沒有混合所有制。企業產權交易的實質是信息交易,交易各方信息對等,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形成價格競爭。產權交易客觀上使得以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產權市場的發展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資本化和市場化程度得到明顯提升,產權市場發現賣主、發現價格的功能進一步顯現。通過規范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充分發揮了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了國有企業和各類企業產權的規范、有序、高效地流轉。
由于我國產權交易市場不發達,特別是由于對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誤解,對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投資、股票上市的種種限制,使得不同投資主體之間相互投資難以實現。制度建設滯后也導致產權保護的缺陷。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最根本的制度性缺陷是國家為單一的產權主體。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就是要把這一格局改造成為公民和自然人都能夠成為產權主體,使產權主體多元化,這樣才能順利促進混合所有制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