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1日至24日,全國日均發電量148.97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長8.48%;此外,進入3月份以來,全國鐵路貨運量實現回升、煤炭市場需求有所起色,原油加工量環比、同比也都略有增長。這些數據是經濟運行態勢平穩且有所好轉的重要佐證,再次有力地回擊了認為“中國經濟前景堪憂”的“唱衰”論調。
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通報稱,從3月份以來煤電油運的運行調度數據看,我國經濟運行態勢平穩且有所好轉。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1日至24日,全國日均發電量148.97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長8.48%;3月中旬,全國鐵路日均裝車15.98萬車,比3月上旬增長0.81%;3月中旬全國鐵路日均運煤量與上旬環比、與去年同比均小幅增長;3月中旬秦皇島存煤下降幅度比上旬有所加快,全國重點電廠存煤略有下降;3月份以來,原油加工量環比、同比均略有增長。
這組數據再次有力地回擊了認為“中國經濟前景堪憂”的“唱衰”論調,也印證了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對于中國經濟“開局良好”的看法。
從發電量看,今年前2個月,我國日均發電量同比增長5.5%,這一增速雖然明顯快于上年同期3.4%的水平,但與上年12月份相比回落了2.8個百分點,滑至自去年6月份以來日均發電量的最低增長水平。
總的來看,前2個月發電量日均增速的回落,與春節假日因素和今年冬天全國氣溫普遍較高有關,也與我國工業經濟的放緩密切相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6%,而上年同期為同比增長9.9%。不過,工業經濟增長放緩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高污染、高耗能和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受到抑制。而與此同時,汽車、專用設備、電氣機械等先進制造業行業依然保持較快的增長。
國家統計局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也顯示,2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結束連續3個月下跌,由1月53.4回升1.6個百分點,報55.0。其中,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8,按月升2.3個百分點。其中,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及公共設施管理業、航空運輸業、郵政業、互聯網及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道路運輸業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皆位于60%及以上的高位景氣區間。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武威表示,非制造業經濟活動的回升,預示著中國經濟具備良性發展的基礎,有利于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較好的政策空間。
從鐵路貨運看,今年前2個月,貨物發送量累計完成63364萬噸,比上年同期的65314萬噸減少1950萬噸。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工業用電不足、大部分企業提前放假等因素影響有關。而最新數據顯示,3月中旬全國鐵路日均裝車比上旬增長0.81%,日均運煤量小幅增長。一方面,鐵路貨運的回升,表明經濟形勢好轉,鐵路貨源回升;另一方面,由于煤炭運量占鐵路貨運總量的比重在40%以上,鐵路貨運的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場對于煤炭的需求有所回升。
數據顯示,3月中旬,全國鐵路日均運煤量與3月上旬環比及與去年同比,都有小幅增長。同時,秦皇島存煤下降比較快,全國重點電廠存煤略有下降。這一現象進一步印證了宏觀經濟平穩向好的基本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鐵路貨運量的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正處于轉方式、調結構關口的中國經濟敲響了“警鐘”。
今年前2個月,雖然鐵路貨運量有所下降,但公路貨運量基本平穩,民航運輸總體仍然保持較快增長。1至2月份,民航貨郵運輸量同比增長5.3%,其中2月份同比增長14%。貨運結構的這種變化,某種程度上是工業經濟出現結構性變化的一個縮影。前2個月,受淘汰落后產能影響,我國鋼鐵、水泥等“兩高”產業增長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鐵路貨運的貨源組織;而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等產業保持較好發展勢頭,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對民航貨運的需求。
進入3月份以后,鐵路貨運量回升、煤炭市場需求有所起色,加上原油加工量環比、同比都略有增長,雖然成為經濟運行態勢平穩且有所好轉的重要佐證,但也可能意味著重化工業的發展或將“抬頭”,全社會的能源需求進一步增加,節能減排的壓力也將隨之增長。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在保持平穩運行的同時,還應該繼續依靠改革,進退并舉,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工作,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推進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