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即將在德國波恩召開。11月1日,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在北京發布《2017年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研報告》。數據顯示,94%受訪者支持中國落實《巴黎協定》,96.8%的受訪者支持中國政府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對此,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表示,這份報告是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最大鼓勵和肯定。
這是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繼2012年開展全國范圍公眾氣候認知調研后的第二次公眾調研。調研采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方式完成,樣本量為4025人,覆蓋中國內地332個地級行政單位和4個直轄市。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于2010年4月成立,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家致力于氣候傳播研究與實踐的獨立智庫類機構。中心成員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相關科研院所,中心工作得到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委的指導與支持。
“空氣污染”成了本次調研的一大焦點。受訪者最擔心氣候變化帶來的空氣污染影響,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有協同性。
中國公眾也表現出了認知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明確意愿。調研的最高數值出現在校園教育:98.7%的受訪者支持在學校開展氣候變化教育。
而在行動上,超七成的受訪者愿意花更多錢購買氣候友好型產品,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愿意為自己產生的碳排放全價買單。
以下18張圖表展現了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認知的幾個重要方面。
公眾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認知度
公眾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認知度
公眾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認知度
公眾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認知度
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執行度
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執行度
本次調研負責人、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聯合發起人王彬彬博士對記者表示:“與五年前相比,更多公眾認同氣候變化正在發生,而且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對氣候變化的擔心度提高了2個百分點,認為自己經歷過氣候變化影響的人數提高了15%。這說明隨著近兩年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公眾對氣候變化影響有了更現實的理解,同時,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議題上的公眾傳播工作也很有成效。”
而共享經濟和科技創新為公眾從高認知到采取行動的轉變上出現新的可能。近半數受訪者使用過共享單車,超九成公眾支持共享單車出行,超半數受訪者知道家庭和單位安裝太陽能光伏板發電的用處。相比較起來,五年前中國公眾就有比較高的氣候認知度,但在采取行動方面只有節約用能這類傳統方法可以選擇。
此外,相比較五年前,中國公眾對企業和社會組織發布的氣候信息的信任度明顯提升,對社會組織的作用有更多期待。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于2012年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公眾氣候變化認知度調查,時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為調查報告撰寫了序言,認為調研對各方及時掌握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現狀,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012年11月,第一次全國調研工作被寫入當年度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白皮書。2012年,聯合國多哈氣候大會現場,時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長Christiana Figueres引用報告數據,肯定中國政府的工作,鼓勵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采取更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