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日舉行的蘇州市制造業大會上,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建設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的意見》,明確蘇州市將全面落實省制造業大會和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中國制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范建設的實施意見》,實現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邁進,加快建設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全力推動蘇州制造向蘇州智造轉型。
根據建設目標,到2020年,蘇州以智能制造為重點的新型制造業體系初步建立,智能制造六大環節得到普遍應用,智能制造評價體系、智能車間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企業生產效率、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明顯降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自動化、數字化改造超過90%,智能生產和智能裝備運用超過90%;培育10家智能示范工廠,建設200家智能示范車間,推動2000家企業智能裝備升級,推廣應用20000臺工業機器人。
主攻四大方向,推進智能制造跨越發展
《意見》提出,蘇州市將主攻四大方向,全力推進智能制造跨越發展,營造智能制造生態體系。
深入實施工業強基工程。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強化產用結合,針對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推進工業強基工程,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力爭到2020年,全市10個項目納入國家工業強基工程。
引導智能裝備高端突破。重點支持張家港、昆山工業機器人,常熟、相城區智能汽車,太倉、吳中區智能制造核心部件,蘇州工業園區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蘇州高新區高檔數控機床,吳江區智能系統集成等產業集聚發展。力爭到2020年,形成5個年銷售超5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全市新獲認定首臺套項目不少于100個,累計突破200個。
加快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建設以工業軟件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加快工業云和工業大數據發展,對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國內行業領軍企業,試點開展工業云應用免費診斷,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納米、平板顯示等10個重點領域實施一批工業大數據示范應用項目。
引導企業提升品牌和質量。以智能制造為抓手,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智能制造先行區。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專項行動,開展質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智能產品和品牌,支持企業創建省級以上名牌、商標和質量獎,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爭創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
培育三類主體,加快轉型發展提檔升級
《意見》明確,蘇州市將通過培育三類主體,積極引導傳統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發展,采用“診斷免費、技改支持、示范獎勵、申報優先”的方式,支持企業加快應用高端智能裝備,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加快制造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轉型發展提檔升級。
培育智能化轉型應用主體。扎實推進智能制造“十百千萬”工程,每年為不少于300家企業開展智能車間診斷服務工作。鼓勵骨干企業申報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等項目,通過樹立標桿引領行業智能化改造,力爭到2020年,全市10個項目納入國家智能制造專項。
培育智能裝備與技術創新企業。瞄準增材制造、智能醫療器械、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高檔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領域,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和重大課題,培育一批骨干企業。鼓勵專業機構建立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雙創”平臺及“雙創”空間,形成大中小企業和諧共生和融通發展的智能產業生態。到2020年,產值超10億元的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企業突破100家。
培育智能化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鼓勵智能制造核心企業整合智能裝備、零部件、信息系統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通過緊密合作、協同創新,重點為紡織、服裝、冶金、鑄造、家電等傳統產業提供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促進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到2020年,培育20家具有國內品牌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服務商。
構建三大機制,加強產學研合作發展
《意見》指出,蘇州市將構建三大機制,進一步加強科研合作,帶動企業技術創新。
構建多領域融合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深入推動本地企業與中外高校、大院大所創新合作發展,依托中科院納米所、醫工所,工信部電子五所等機構的研發能力,促進智能制造跨學科、跨領域融合發展。落實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推進蘇州工業研究院開展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應用。
構建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協同創新機制。重點推進20家蘇州市大企業和領軍企業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新型創新載體建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3%。鼓勵智能制造服務商建設國家實驗室和CNAS認證實驗室,為智能制造企業提供開放的檢驗檢測技術平臺。到2020年,智能裝備生產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100%。
構建內外資源集聚共享開放合作機制。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依托工信部電子五所華東分所與德國弗朗霍夫協會戰略合作協議及太倉、昆山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快對接德國工業4.0。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并購、參股國外先進的研發制造企業,在智能制造標準制定、知識產權等方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依據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制定企業標準并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到2020年,新增智能制造生產商和服務商主導或參與制(修)訂的國內外標準超過5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