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管理之變
著重研發智能“管廠”
近些年,歐美等發達國家針對流程工業提出了“智能工廠”的概念。在東莞,這股“智能制造”的發展契機也席卷而至。除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的應用外,東莞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極力推動“智能工廠”的建設。
在這條“智能制造”的大路上,東莞很多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的企業在不斷探索、反思和總結經驗。何柏堅說:“做智能裝備的企業最頭疼就是售后機器的維護,將這個問題解決了,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是未來智能工廠的發展方向。”
就這樣一個大膽而神奇的想法在何柏堅的腦海里閃過:在生產車間里,設備人員帶著VR頭盔修理機器,當遇到難以解決的維修問題時,VR頭盔就會將問題傳送到工廠里,由工廠的中央系統分析問題,并從中央系統提出解決方案,指引維修人員如何修理。
何柏堅告訴記者,企業正在探索和研發如何將工業和物聯網深度融合,將智能工廠遍布全世界,屆時,無論產品銷往全世界哪個角落、哪個區域,通過鏈接物聯網,售后服務不會掉鏈子。
東華機械在“智能工廠”方面做了很多的嘗試,企業已經研發出智能工廠管理系統2.0版本。如今,東華機械已經將“智能工廠”實際應用在各個生產的環節,也可以為企業進行個性化定制“智能方案”。
據悉,這套智能管理系統不僅能實現數據的收集、分析,還能實現“數據管理”的功能。
當智能設備真正運用起來,遠在千里之外的海外,企業老板、車間管理者或者機器維修人員等拿著智能設備,也可實現遠程監測工廠車間的生產實況、機器的健康系數、效率,并實現智能管理工廠的目的。東華機械總經理鄧愚說:“以工廠生產規劃為例子,通過智能系統分析出哪些機器設備可以滿足生產需求的,有效利用這些數據,并提前為其設置生產計劃,可省去人工管理的各種麻煩。”
談到智能工廠的建設,“真正說智能制造,是得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制造,實現智能化生產的。”東華機械總經理鄧愚告訴記者:“機器換人不等同于“智能制造”,機器換人只是解決了效率與成本的問題,只是實現了自動制造,而非智能制造。”
鄧愚談到,只有讓產品和自動化、網絡化相融合,才能為客戶拓展新的商機,為客戶設計完整的生產解決方案才能得到更高的附加價值。
C 政府部門之變
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在珠三角制造業的版圖上,“東莞制造”往“東莞智造”的方向轉型,技術、人才、資本等高端要素迅速在東莞聚集,加快了東莞嵌入全球價值鏈中的產業升級。
目前,東莞引進培育了大連機床、李群自動化、拓斯達等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項目,招引打造了粵海裝備技術產業園、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智能裝備平臺,推動了高端智能裝備產業資源的市場化集聚。
在政府層面,東莞市政府連續四年發布“一號文”重點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推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勾勒出東莞制造由大變強規劃發展的藍圖和具體路徑。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是否能變成東莞下一個產業的風口?
東莞市經信局局長葉葆華給出了回答:“東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強化財政扶持,促進首臺(套)重點技術裝備推廣,對經認定為東莞市內首臺(套)并在市場推廣應用的,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其中工業機器人單臺獎勵標準為銷售價格的15%,年度最高獎勵總額不超過800萬元。”
在“機器換人”的帶動下,東莞成功扭轉過去幾年工業技改增速低位運行甚至一度負增長的被動局面,2015年完成投資額231.2億元,同比增長85.6%,拉動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6.8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額及增速均在珠三角排名第三。現東莞全市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應用約為10000臺,以直接坐標機器人為主,五軸以上機器人約有2000臺,預計未來三年將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