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以“數字賦能·煥然新生”為主題的2021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促經濟數字化轉型大會暨工業人嘉年華在滬成功舉辦。
我國能源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的80%左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核心是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和能源革命,本質措施是控制和縮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升社會整體能效水平。當前,我國新能源正由補充型電源逐步向主力型電源發展,傳統以單一系統縱向延伸為主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的能源發展模式,將不能滿足能源革命在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和促進新能源消納等方面的要求。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近日表示,騰訊將積極響應中國碳中和目標,并已著手推進碳中和規劃。騰訊進一步透露將推進碳核查,并結合國際經驗與中國實際狀況,制定碳中和的策略與路線圖。騰訊也成為了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互聯網企業之一。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全新人造材料,這種全新人造材料是利用多向晶格,并結合智能3D打印技術制成,其強度增加但質量依舊較輕。
位于北京西南三環的寶隆大廈旁邊有一個不起眼的院子。記者一行人來到這里時,有20多輛新能源環衛車和小型私家車正停放在這里充電。這是一個加油站模式的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充電基礎設施將以何種方式呈現?這個小院或許能讓人們窺見未來,同時也能讓人們了解到支持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背后的金融力量。
首先,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重要。現在大家對于碳排放的討論,都集中在一些排放大國,像中國、美國、印度等。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除了中國,其他國家目前的碳排放也占到全球的28%,跟中國幾乎相當。
“預計到2025年全國能源需求總量接近55億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下降16%左右。”2021年1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廖華在“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新的一年,新的氣象。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邁好第一步,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意義重大。我國明確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的一年工業經濟發展態勢如何?產業鏈供應鏈怎樣補短板鍛長板?如何拓展5G深度應用?記者就上述問題對話工信部部長肖亞慶。
“十四五”大幕已經拉開。今后五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力點在哪?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推進?新華社記者采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2018年7月,日本內閣通過了現階段能源計劃,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量占比22%至24%之間,核能供應量占比20%至22%。 2020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宣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供應量將占全國電力的50%至60%——比目前用量增加了近三倍。
中國已經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如何演繹好新的經濟增長故事?能源基金會近日舉辦線上論壇,多名專家對中國的綠色發展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1月8日,以《碳中和與金風科技的綠色發展》為主題,金風科技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馬金儒進行了分享。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碳減排是過程,碳中和是目標。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升高、極端天氣頻發,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直接威脅,對人類影響日益深重。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碳達峰、碳中和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礦業大學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長桑樹勛教授近日對記者表示,碳減排對我國能源發展有重大影響。
12月15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李高說,中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等4項目標。這一目標充分展現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與決心。到2030年的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目標接近現有規模的3倍,相當于美國目前全部發電裝機規模,超過了目前全球風電、光伏的裝機規模。這意味著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在過去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未來十年仍要實現持續的高速發展。
碳中和(carbon neutral,or carbon neutrality)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形式,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型活動和會議采用。碳中和能夠推動綠色的生活、生產,實現全社會綠色發展。